专题十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查方式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2)环境问题的分类(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cab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常出现。多以区域图或某环境问题的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a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均常出现。要求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意义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ab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人口规模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4)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abbbb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1.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成因①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产生生态破坏。②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污染。2.环境问题的分类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主要的资源问题及成因1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环境问题土地资源陡坡破坏植被,开发耕地湿润地区导致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生态环境破坏干旱、半干旱区破坏草地,开发耕地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占用耕地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续表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环境问题水资源过度抽取地下水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淡水咸化,土壤盐碱化内陆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加剧水资源短缺。地表径流减少,湿地萎缩;生态环境恶化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地次生盐渍化矿产资源滥采滥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浪费严重,以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环境问题成因与表现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全球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①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②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③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①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②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2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成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喷洒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噪声污染建筑、娱乐、交通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滥伐、滥垦、滥牧等使自然植被遭破坏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能源短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分布不均4.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地区环境问题成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