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区域可持续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选择题非选择题区域生态环境保护1、2、7区域资源开发3、4、5、612、13区域经济发展8、9、10、1112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44分)(·山东临沂一模)“下图为我国50°N”附近某牧区的土地利用图。该区域最高海拔1480米,区内最大高差小于300米。读图回答1~2题。1.近年来,该区域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是()。①土地沙漠化扩大②水环境恶化③洪涝灾害频发④水土流失增加⑤地面大幅沉陷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2.该区域的干流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A.河道弯曲,冻土广布B.地势较低,降水量多C.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D.山地阳坡,水分蒸发解析第1题,根据纬度、海拔等信息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呼伦贝尔草原),属于温带草原带。结合图示信息判断,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包括过垦(毁林毁草),过牧(草场退化),由此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进而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和农耕中的化肥农药带来的水污染等。因地处高原,且位于半干旱区,不会导致洪涝灾害第2题,该题思路超出常规,用排除法较好。该区域内地势高差较小,因地形原因导致的降水差异不大,河床两侧排水不畅限制树木生长。因纬度较高,冬半年冻土层阻断水分下渗,也制约了树木根系的生长。答案1.B2.A(·山西大同月考)“”稀土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中国以占全球30%“左右的储量,一度敞开”大门供应了国际95%以上的市场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指令性开采、控制出口配额之后,量减价升,中国稀土不再卖成白菜价。读图回答3~4题。3.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3题,由于世界其他国家稀土资源储量的增加和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下降。第4题,我国进行稀土出口战略调整的背景是国内稀土储量日益减少,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产生了矛盾,乱采滥挖带来了恶性竞争。因此必须减少稀土初级矿产品的出口,保护稀土矿产资源,提高稀土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我国稀土矿产存在着过量开采、破坏性开采的情况,因此应采取措施适当控制稀土资源开采。答案3.C4.C(·河南开封模拟)年6月19日~7月9日,黄河小浪底水库第13次成功实施汛前调水调沙工作,成功排沙出库3639万吨,库区淤积现象得到改善,据此回答5~6题。5.三门峡水库与小浪底是黄河中游的两个著名的水库,但目前三门峡水库淤积严重,小浪底水利工程比三门峡水库工程()。①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②更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③更具有防灾减灾意识④更能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选择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调水调沙的重要原因是()。A.此时黄河流量小B.降低库容可为防汛作准备C.此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D.减少水库的泥沙淤积解析第5题,从题中的描述可知,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防灾减灾意识,更多地考虑了环境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第6题,选择在这一时段进行调水冲沙,是因为该流域即将进入雨季,提前用余水冲沙可以降低库容,从而为防汛做好准备。答案5.C6.B(·安徽淮北二模)读下图,回答7~8题。7.该国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①南部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南部水资源短缺、沙尘暴频发③北部酸雨严重、土地退化④北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推测图示国家与我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集中于()。A.煤炭、粮食B.煤炭、工业制成品C.石油、工业制成品D.石油、粮食解析第7题,结合经纬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