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1课时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及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必修二一、选择题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征集制,而不是在土地方面实行改革。答案:B2.(·模拟精选)右面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了当时俄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解析:1918年,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规定凡是16~50岁有劳动能力者都必须参加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答案:B3.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A.全部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C.必须限量交易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应特别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22年,苏联成立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自由支配。答案:D4.(·上海模拟)1921年,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与之交谈:“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紧接对话后出现的情形是()A.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B.粉碎协约国的武力干涉C.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材料表明,列宁设想可以由私人(包括外国资本家)经营工厂。A、B两项与题意不符,且时间不吻合。D项结论与材料含义不符。答案:C5.(·山东师大附中模拟)列宁认为:从俄国革命和未来一切社会主义革命来看,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下列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C、D两项是斯大林的措施;A项在内战结束之后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答案:B6.(·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可用排除法,A、B两项分别实施于1918年和1921年,不符合题干中“30年代初”的要求;C项发展农业集体经济强调生产关系,和材料中“技术决定一切”不相符,可以排除。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D项符合题意。答案:D7.(·淄博模拟)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忽视消费品生产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的观点指出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②③④均是其表现。而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题意不符。答案:A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触动斯大林体制。答案:C9.苏联时代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或苏维埃大会,领袖入场时全体起立欢呼,作长篇报告时,下面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表决时百分百的通过。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A.苏共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