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下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吴越争霸D.葵丘会盟答案:C2.《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王权衰落,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天子独尊C.周室衰微,大国争霸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答案:C3.观察下图,图中改革开始于何时()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A4.对右图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A“”.参与分晋的三家是韩、赵、卫三国B“”.三家所分的晋国就是西周初异姓分封的诸侯国之一C.春秋末,晋国的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是宗法分封制衰落的一个突出表现D.司马光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是从这一事件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答案:C5.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图,它能够直接反映的时期准确的是()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解析:进入战国后,韩、赵、魏三家分晋。此图反映的是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局面。答案:C6“.《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该材料反映出()A.中原市场非常繁荣B.驰道、驿站通畅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D.工商业市镇兴起解析:B项中的驰道最早出现于秦朝;C“”项所述为夜市的出现,最早出现在唐朝后期;D项中现象出现于明清时期。只有A项符合题意。答案:A7.《诗经》中《小雅·“大田》篇云:有龠萋(yuèqī)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导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井田制瓦解B.奴隶制瓦解C.分封制瓦解D.铁器牛耕出现“”解析:从遂及我私可知当时出现了私田,表明当时井田制开始瓦解,B与C是井田制瓦解的结果。井田制瓦解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出现)的结果。答案:D8.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A.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渐发生变革B.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地位C“”.促成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D.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解析:鲁国实行初税亩时,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鲁国的这一赋税改革,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从而促进了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因此答案是A。答案:A9.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解析: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在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背景下出现的。吴起和商鞅顺应历史趋势,掀起变法运动,但由于变法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才出现题干中所述现象,因此C项符合题意。答案:C10.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约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情况。农具范和大量农具的出土说明战国时期河南、河北地区铁农具使用的普遍,C正确;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始于春秋时期,A错误;B、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答案:C11“”“”.从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到秦国的商鞅变法,反映的历史发展潮流是()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奴隶社会确立D.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解析:要根据改革的作用来分析。相地而衰征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故答案是D。答案:D12“”.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A“”.践行小国寡民思想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解析:题干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