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时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必修二一、选择题1.(·江苏模拟)年,商代“子龙鼎”等四件珍贵文物入藏国家博物馆。“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也是最早的带有“龙”字铭文的青铜器。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A.“子龙鼎”是先秦时期形体最大的青铜器B.商代青铜器上已出现大量可辩认的甲骨文C.国家重视文物保护,抢救流散海外的珍贵文物D.在商周青铜器中“子龙鼎”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子龙鼎”对于研究青铜时代的历史有重要历史价值。而A、B、C三项结论不符合题意,题干中说“子龙鼎”是已发现的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不是先秦;“龙”字铭文是金文,不是甲骨文;材料没有提及商代“子龙鼎”等四件珍贵文物是国家从海外抢救回来的。答案:D2.公元1世纪时,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说:“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和中国来的钢相媲美。”中国的炼钢业最早可追溯到()A.夏朝B.春秋C.战国D.西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夏朝是我国青铜时代的开始,尚未掌握炼钢技术,故A项不对。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所以B项正确,C、D两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3.(·模拟精选)《北史·艺术列传》记载北齐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綦母怀文不可能()A.使用水排鼓风冶铁B.使用煤炭做燃料C.采用灌钢法D.使用粉彩瓷碗在炉旁喝茶解析:从材料中“北史”“北齐”“宿铁刀”等信息可知,綦母怀文生活在南北朝时期,A项出现于东汉,B项出现于西汉,C项出现于南北朝,D项出现于清代,故选D项。答案:D4.近日在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中有两件大口尊各刻有111字铭文,记载了2800多年前一个贵族家庭向国家司法人员行贿的内幕。从中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①西周司法人员受贿成风②西周青铜器专用于记载案件③西周贵族家庭干预司法④西周青铜器铭文较他朝为盛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一个贵族家庭向国家司法人员行贿”表明③说法合理;“111字铭文”说明④正确;“一个贵族家庭”不能说明行贿多,①错;西周青铜器铭文记载范围广,②错。答案:C5.(·福建模拟)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包括晋代越窑、宋代五大名窑、元明清时期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精品。由此可以推断()A.从晋代起,中美就有了陶瓷贸易B.上述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C.收藏者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D.中国陶瓷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只能表明该美术馆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青睐,而A、B、D三项结论均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答案:C6.(·南京模拟)“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A.瓷器B.丝绸C.铁器D.青铜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掌握与理解能力。解题时应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它的故土(景德镇)”。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B、C、D三项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手工业成就,但与材料含义不符。答案:A7.(·兖州高三期中)“茶神”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②陆羽推崇越州青瓷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解析:从材料中“银”“玉”“茶色”“邢不如越”等信息可判断①②③正确。陆羽只是论述作为茶具,“邢不如越”,并未说白瓷质量不如青瓷,④错误。答案:C8.在年北京奥运会上,礼仪小姐身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颁奖服惊艳世界,其中,“青花瓷”系列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它用传统丝绸作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