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选修四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反对以俑殉葬,因为俑像人形,他愤愤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的马棚失火,他先问是否有人受伤,不问马;孔子认为在仁爱之中,“亲亲为大”。孔子的学生问他,如果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作儿子的应该怎么办?孔子的回答是,儿子不但不能检举,还要替父亲隐瞒。(1)通过以上言行,说说你对孔子的“仁”“礼”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材料二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这些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体现了孔子的价值追求,今天看来,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解析:本题以孔子的言论为材料情境设置问题,考查学生理解归纳材料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材料一主要反映孔子以人为本,重视人性的仁爱思想;材料二主要体现孔子重义轻利、自我反省等人格追求,但儒家思想中以孝悌为基础的仁失去原则是不可取的,把人分为君子、小人也是违背平等原则的。答案:(1)认识:重视人性,以人为本,以血缘之爱为基础,把父子兄弟的爱升华为人间普遍的爱。但是“子不言父过”等原则带有局限性。(2)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自我反省等,是积极的;“君子”“小人”的划分体现了不平等性,是消极的。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孔子与人的对话如诗篇一样,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内蕴丰厚,有很多的话就是人生格言。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语言的锤炼,是与他对人的修养要求分不开的。孔子,他以诗、礼、乐等形式,以与弟子之间展开对话的形式来追寻人之为人的美。孔子认为完美的人是有仁爱之心的能“爱人”的人。他倡导群体意识,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向往天人合一的和平的艺术的人生。请回答:(1)据材料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2)概述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3)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解析:本题以孔子思想主张及现实意义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当今世界仍不太平,宗教、民族冲突时有发生,霸权政治没有消失,“和谐”成为人类的追求,孔子思想以人为本,包含“和谐”的智慧,引起全世界关注,孔子学院在世界很多国家纷纷成立。本题以此为主题命题,具有现实意义。第(1)题抓住图片信息回答,注意孔子学院分布区域;第(2)题把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较易回答;第(3)题从当今和谐社会角度指出孔子思想的作用即可。答案:(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对亚洲及世界影响巨大,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尊敬。(2)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包括:①核心思想是“仁”(仁爱),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②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克己复礼)。③提出中庸思想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成人”和“君子”;教学方法上采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等方法。(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3.西方先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重视教育,并留下一段令人敬佩、发人思悟的师生关系佳话。阅读下列材料:村料一柏拉图学园的集会材料二在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柏拉图曾经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材料三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