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学习应力抓责任定位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特别强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可见,“责任意识”应成为现代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直接面向社会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应如此,因为只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会产生强烈的精神动力,才会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的成才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联结在一起,才会使职业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似乎是功利主义贯穿着教育始终,责任教育却相对淡化。思政课作为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其教育过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整个大环境的熏染,当前学生责任意识的淡泊表现可谓是触目惊心,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体意识上就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偏差: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的以利益为导向,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报酬,不讲奉献;只求随意,不讲责任;只想人人为我,不想我为人人,社会公德意识弱化、责任疏离人心。混日子、混文凭者比比皆是;高消费、盲目攀比蔚然成风;乱丢垃圾、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随处可见。曾听同事讲起班内有一宿舍整晚没关门睡觉,原因竟然是谁也不愿意起来伸这个手,让人觉得可笑之余又平添了许多思索:现在的学生究竟怎么了。作为必修课的思政教育究竟应该打几分。这也让人不得不想到了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教育总法中就规定要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巴伐利亚州的规定则更加详细:对于18岁以后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就是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日本更是在借鉴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之后形成了自己完备的道德教育体制。反观我们的教育,“重智轻德”的教育态势始终没有扭转,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现阶段的人才却并非像在教育总纲中所提出的那样有全面的要求,而是过分的偏重于第1页共4页单纯的知识,失去了道德和责任支撑的人很显然是跛腿行进的人,其前进的速度终究是不会快的。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应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的、三维立体的责任教育体制,以知行合一为原则,于无声处的引导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我认为这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百善孝为先”,责任教育应该找准一个突破口或契入点,而这个契入点应该是对家庭的责任,对学生来说这是最直接、最现实、却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由于目前“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的普遍存在,导致了现在的家庭教育这一块的力量相当薄弱,整个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无序性、偏导性、单向性等特点。所谓无序性是指家庭教育的主体状况参差不齐,教育目标、手段、方式方法各自为政,未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由此常常导致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所受到的教育是两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无序性导致了学生的茫然和无所适从。所谓偏导性是指家庭教育更单纯的一个培养方向就是孩子能学习好,找份好的工作,在事业上完善自己,而忽视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偏导性导致了学生的盲从和精神的荒漠。所谓单向性是指家长倾尽财力、物力、精力只为孩子金榜题名、事业生辉而不图任何回报,殊不知正是家长的这份无私造就了孩子的自私和责任意识的淡化。思政课应避免向学生灌输一些流于形式的大道理,通过变换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一个意味深长的小故事、以话剧的形式转换一下人生角色、看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或是历史片断、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奉献爱心等活动,从内心深处触动学生的灵魂,从而最大可能的弥补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缺失。其次,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宣传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思政课的主旋律之一。“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的豪言壮语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华夏的进步而前仆后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人号召又曾鼓舞了多少英杰奋勇直追,可以说,公民的责任感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