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体味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2、感受诗歌看似单纯但却意蕴悠长的特点3、背诵全诗教学重点、难点: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天我们就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二、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人之作,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创造的抒情五言诗的选辑。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将风格相近的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其《文选》并题为《古诗十九首》,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其基本的情感内容。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妇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古诗十九首》不少作品从女性角度深婉细腻地抒写相思之苦,在她们孤独无止境地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中,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自然、精炼传神。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2、时代背景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官僚集团把持朝政,垄断仕路,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生活在汉末中下层社会的文人士子,有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理想,但生不逢时、志不得展。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为摆脱穷困潦倒的境遇,为了谋求一官半职不惜辞别父母妻儿,离乡背井,奔走交游,游京师,谒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然而往往投奔无门,一事无成,空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落得满腹痛苦和乡愁。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方法:诵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点重点字词3、检查重点字词的理解芙蓉(fúróng)欲遗谁(wèi)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所思:思念的人。还顾:回顾,回头看。浩浩:广阔无际。这里形容路途漫长,无边无际。4、集体朗读提示:朗读时注意诗歌的情感5、个人朗读,其他学生作相应的评价。注意断句: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6、诗歌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四、放飞想象,感性读诗——想象画面,体味意境,把握情感方法:逐句鉴赏诗歌,生利用想象体味意境,把握情感。师生交流,讨论。1、教师指导想象:戴叔伦说过:“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诗歌贵朦胧,讲究以少胜多、从无见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只凭几个有限的字句,神游冥索,去寻求作者所暗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就非借助于想象进行揣摩、体会不可,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涉江采芙蓉》一诗只有8句话,更需要我们展开想象,去构画场景,想象丰富到位,才能把握意境,体会情感。2、生闭目想象一分钟,同桌之间用生动的语言相互描摹画面。指三、四名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描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