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朱作仁教授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读”是我国传统教学强调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它是理解读物内容,吸收语言资料,表述内心世界不可逾越的途径。一、直观画面,朗读欣赏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都增强了直观性,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语文园地的相关内容也都配有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一年级的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朗读前,教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让他们充分的观察,自由的表达:两岸的树木长的那么茂密,田里的禾苗绿油油的,鱼儿在清清的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有的还跳出了水面,多么高兴,小鸟在天空中飞翔,唧唧唧地唱着欢快的歌,小男孩撑着竹排多么快乐!学生看着这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感受江南的美好,再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朗读,效果很好。有的读第一句“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时,像一种跳跃的音符,把鱼儿与鸟儿的的动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有的读第二句“两案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时,显出了很陶醉的样子,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有的读第三句“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时,则呈现出憧憬了神情。二、配乐朗读,身临其境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我们要针对不同课文,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朗读《静夜思》一诗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致了解了诗歌内容,感受了诗人李白孤独、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之后,播放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忧伤而悠长的曲调一响起,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他们的思绪进入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渐渐地,个别孩子脸上有了一丝丝忧愁。此时,于是教师在平静的氛围中轻轻地朗诵了起来,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随着轻轻的音乐也读了起来。诗歌的轻重缓急随着音乐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当教师再把古诗唱起来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跟着唱了起来。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不仅让学生借助音乐记住了课文内容,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广阔的天宇,给了学生无尽的想像空间。让学生读的像歌,美的像歌,快乐的想飞。三、分层朗读,螺旋上升小学每个学段的朗读要求中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细品这三个词,我们发现这三个词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既分层又紧密相关的整体。1、初读,读正确。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的朗读,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字句。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阶段。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读前强调“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字字响亮”,教室内充满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初读的同时,学生可借助汉语拼音或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2、细读,读流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进入对文本的细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思索,同时通过几遍的朗读,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把文章读流利,也就是我们过去讲的读通顺。3、品读,读出感情。学生品析文章的句段,感知课文形象,体味节奏韵味,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就能以恰当的语调、感情再现文章的内容。4、诵读,融入感情。学生深入领会到了作品的精髓与内涵,已和文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