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收效甚微原因及对策针对应试教育迫害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登上历史舞台。近年来,素质教育迅速发展,新课改也如雨后春笋般纷沓而至,但总的来说收效甚微,现如今仍是应试教育的天下,素质教育的提出并没有削弱应试教育的主体地位[1]。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如下。1学术界对应试教育的定义莫衷一是应试教育的危害性妇孺皆知,但仍然不乏众多应试教育的支持者与鼓吹者。其根源在于人们在理论认知上尚未对“应试教育”的正误取得共识。在学术界,对于什么是应试教育,其定义也是十分混乱的[2],20XX年,有专家统计至少已有20种。近年来对应试教育的定义更是五花八门,众说纷纭。笔者以为,在没有对应试教育有一个共同认识之前,所谓的先进理论、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自说自话。理论必须走在实践的前面并为实践指引方向,对应试教育的研究在理论上还处于不明朗期,在实践上举步维艰也就不足为奇了。2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事故频繁发生[3],举国上下弥漫着人们对于应试教育过于追求升学率消极负面影响的愤懑情绪,越揭露批判,群众就越气愤,就越加剧了人们对应试教育中缺点的不满。如今听人说有一种叫“素质教育”的教育来取代它,不再受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缺陷之苦,大家自然高兴、赞成。以至于大大小小的人都赞同素质教育,而他压根不知道素质教育是什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人们不再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一种寄托[4]。但素质教育在教育科学中的研究明显是不够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诸学科对它作出不同乃至相左的解释。此外,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论大部分是国外的研究,至于是否符合中国的教育国情以及如何与中国具体的教育国情相结合并成功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高考制度的不动摇与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选拨方式是教育的方向标,评价机制是教育的指挥棒。只第1页共4页要选拨方式与评价机制不改变,我们的教育状况很难有翻天覆地的变化[5]。在我国现行选拨制度中,高考制度仍是人才选拨的主要方式[6]。因此,每当高考成绩公布时,伴随着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高考加工厂的喜报,支持应试教育的呼声便愈演愈烈,“你们去素质教育吧,我只想上清华”的学生梦想与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让衡中化管理模式开始走向全国[7],我们的素质教育便一下回到了解放前。展望全国,纵观课堂,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课堂都在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我们的老师们已经能张口学生主体,闭口核心素养了。但实际上呢。我们的课堂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依旧是老师灌输式的教学,以致于我们的素质教育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实践化的过程中出了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学生是主体,老师才是关键,老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走向。为什么这些老师敢于无视国家政策,在风口浪尖上顶风作案。是因为我们的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升学率是评价一个老师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老师评职称的重要指标,甚至与老师的奖金直接挂钩。在如此评价机制下,老师们如此作风也便情有可原了。4素质教育导致“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传统应试教育在知识传授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新的时代和生活要求学生具备的多种品质,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办事能力、优良的品德、丰富的情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等。再有“高分低能”的说法也一时间颇为流行。因此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中心思想,开始为学生减负,开始以学生自己为中心进行纵性评价。这也就导致了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这种思想忽略了人的、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诸多优秀品质是从何而来。事实是,学生正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养成各种优秀品质[8]。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没有没有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没有教学的教育。“不让马儿吃好草却要马儿跑得好”,轻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谋求多种优秀品质的培养,有如缘木求鱼。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有了知识才能发展,知识之于人(尤其学生个第2页共4页体)的发展,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