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与迁与《史记》及本文的时代背景。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学习并探究人物传记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圆满完成本小组的任务,在小组间交流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互通有无,形成真知灼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2.鉴赏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教学难点学习并归纳本课人物传记的写法,提高写作技能。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教师提示:翻开历史,溢满书香;增长智慧,考鉴兴亡。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风流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英雄乱世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请同学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史记》中的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简介作品及时代1.作品简介《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作品,司马迁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穷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2.时代背景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对峙天下,都想用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本文所反映的就是秦、赵之间发生的一段斗争史实。三、感知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3.学生对照注释,进一步疏通文意。4.学生讨论,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点拨]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1)1—2节:廉蔺简介(2)3—13节:完璧归赵(3)14—16节:渑池之会(4)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四、作业熟读课文,归纳文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现象。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教师出示幻灯片、归纳重难点1.通假字(1)可与不。“不”通“否”,表疑(2)臣愿奉壁西人秦。“奉”通“捧”,用手托。(3)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4)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5)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③乃使从者衣褐(穿)(2)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3)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4)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5)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3.古今异义(见课件)4.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2)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