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两用”趣味教学案例六则一、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这一大桶粥天天都不够分。刚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结果一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能吃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让他给大家分粥。开始有人就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人,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又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还是互相攻击、扯皮,当粥吃到嘴里时已成凉的了。最后,又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端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分粥人吃到最少的,大家都尽量分得平均些。这样以来,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社会风气。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即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兼顾社会公平,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从哲学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要求我们要注意优化结构,理顺体制。“轮流分粥,但分粥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自己才能端剩下的一碗”是理顺的体制,是量变。“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吃蛋原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吃一个蛋一一收支平衡。二是把鸡杀了吃掉一一透支。三是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些日子,这家人一天可吃5个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会越来越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述例子在经济学中被称作“吃蛋原理”,这一原理反映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积累主要是扩大再生产,消费主要是满足个人、家庭和公共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另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积累主要是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就要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和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低积累都是有害的。“吃蛋原理”的第一种方案虽不失为保守之策,但在平衡中却暗藏着危机,看似原地踏步却意味着落后。第二种方案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无异于杀鸡取卵。第三种方案表明适当的积累不会压制消费,反而能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从哲学角度分析:面对同一事物,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三种不同的消费方案,反映不同的消费观点。整个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第三种消费方案体现了发展的观点。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要全面的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同时,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好的方面转化。三、零和游戏原理零和游戏原理源于博弈论。博弈论的英文名为gametheory,直译就是“游戏理论”。一项游戏中,胜方所得与负方所失相同,两者相加,正负相抵,和数必为零,所谓的“零和”。“零和游戏”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但20世纪以来,“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非零和游戏”即“负和”或“正和”观念所取代。“负和游戏”指,一方虽赢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得不偿失,可谓没有赢家。赢家所得比输家所失多,或者没有输家,结果为“双赢”或“多赢”,称为“正和”。在竞争的社会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有效合作,得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从“零和”走向“正和”,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直,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会出现,吃亏的最终还是自己。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平等是市场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