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备考作业一: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2010年全国卷(2)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题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12分)参考答案37、(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37、答案(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商业活动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