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摘要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国内外教育界都有着不同侧重点与发展视角。笔者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合作学习所具备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保障及其基本应用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与广大教育同行交流参考: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课程;合作学习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关键因素第一,设计合作任务。这一大项由四个小项目组成:构建任务—分析任务—分解任务—任务目标。新课程标准出台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与教学标准都有所改变,据以往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学习。比如说,就难易程度来说,太过简单的学习内容,根本无法构建合作任务;过于复杂高深的学习内容,又根本无法划分合理的合作分组。所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得尊崇“因课施教”的基本原则,课前要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设计难易程度符合学情的合作学习主题,适当的分解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通过合作学习背后的讨论与分析,实现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兼得的教学目标。比如,学习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应用软件“FrontPage”时,教师可以先将全班学生该软件的使用步骤与技巧进行分解,安排每一小组各自设计一个网页;再将使用步骤与技巧化拆分成若干子任务,每一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合力完成网页的制作。而对于不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则可以转换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切勿僵化教学。第二,合理编排小组。怎样才能平衡小组实力,实现合作小组的最大能效,笔者建议在班级合理分组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组内异质或组间同质的组合。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如性别、年龄、兴趣爱好和学生成绩等方面。其次,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将他们划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注意每一小组都应当充分体现出多样性,让每一成员在综合成绩、性别比例、个性爱好等方面都保持均衡。适当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有助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竞争,培养协作能力。再有,就是要按照不同的学习任务对每一小组成员分配适当的任务,与此同时还应赋予其某一角色。比如每一小组要设置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其他成员可以分别担任信息汇报员、资料整理员、小组记录员等。第三,明确小组目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合作学习模式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就是一小组成员任务目标不明确,任务过程漫无目的,最后仅靠某一成员独立完成了整个作品的制作。比如在完成电子报刊的制作过程中,小组内每一成员都有明确分工,有得收集图片、有的查阅文档、有的设计版面等,但最后都交由一个成员最终完成整体设计,其他成员无法参与其中,导致任务结果无法达标。第四,作出有效评价。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安排小组各自制作小组自评表,记录本组开展合作学习的具体情况,并按次序轮流记录,让每一位成员都有参与记录小组活动与阐述自己在合作学习中起到的作用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随机挑选某一小组完成的作业,让小组成员自行介绍与讲解作业的内容与完成步骤,及时做出综合评分,从而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合作意识。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保障1、以信息技术新课标和课程内容为核心,确保小组结构合理。首先,紧密围绕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将学习目标划分为三大板块: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思想理念与情感能力;实践过程与实施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选题时紧扣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以及实践生活的联系,突破学科隔阂,有效结合知识学习与生活运用。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与道德观念的同时,提升其合作意识与态度,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可行性。要挑选具有探究意义,开放创新的主题,搜罗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技术环境与资源来配合合作学习的开展。比如,在训练学生制作PPT的相关技能时,可设置主题为环保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目前所处环境下的自身感受,自主查阅相关素材,整合小组其他成员提供的资料,以组为单位共同制作一份环保项目的PPT。又或是按个人兴趣分类,将具备同样兴趣爱好的学生划分为一组,通过共同探讨研究,集合组员合力共同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