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白家庄小学李雪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写景的文章,如《黄山奇石》、四年级第一单元也刚学过一组写景文章如《观潮》等。但对于移步换景的游记还是第一次接触。2、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三、教学目标1、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体会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特点的写法,并尝试运用。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通过拓展一篇同类型的游记,体会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语,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好课件,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内容,学情调研。第一课时: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新词,结合预习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意思及重点字义。2、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学习首尾呼应的文章结构4、抓住过渡句学习游览顺序。梳理文章主要描写的景物。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上节课在汪老师带领我们粗略的游览了颐和园,下面由我带领大家继续走一走,细细去赏析这里的美景。(2)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小结:怪不得每一年有那么多的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二、整体回顾快速浏览想一想,颐和园给你什么印象,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看板书回顾)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美丽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深入课文学习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颐和园。(一)、精读品悟,游赏长廊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画出相关语句,用词语批注在空白处,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描写具体的?(整体感知长廊的特点)预设:长,美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感知追问:你具体从那句话,那个词中感受到的这个点?2、体会长廊的长之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1)“一眼望不到头”——从感受上写长的特点(2)七百多米长”、“273间”——用具体数字写长的特点师小结:原来,不仅能用具体的数字突出长的特点,还可以从具体的感受来写景物的特点。(3)教师补充资料:长廊图片我们要去的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画廊,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自豪,我们劳动人们的劳动成果和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