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设计:谢玲广州市金泉小学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叶老说“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教材”就是让学生“试去揣摩”“试去理解”的,学生也能“粗略读懂”。本设计以“预习单”引领独立预习,“汇报单”帮助小组合作交流,由“课题”引领初读感知,最后以学生为主体生成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本文结构独特,构思新颖:三个小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故事与故事之间又紧密相联,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与本单元及以前写人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三个彼此关联的故事塑造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2.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习题,理清文章结构不难,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故事的内容并不容易;课文事件历史久远,真正读懂还需要搜集一些必要的资料。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本节课以“预习单”为凭借组织小组交流检查预习,以“课题”的初读释题、再次读懂引导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参与确定深入探究的内容和目标,并在整合文本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生成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独立预习和小组交流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4.整合学习需求,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结构,给每个故事拟合适的小标题;整合学习需求,形成学习方案。教学难点:立足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学习方案。四、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流程图(略)2.教学活动过程一、揭题导入板书并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说说你对课题有了哪些了解?(“将”“相”所指;“将相和”的意思……)相机出示:《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检查预习课题人物问题揭题导入检查预习预习成果汇报分组朗读课文理清结构、概括内容再品课题、质疑问难整体感知拟定学案因需确定探究内容学生自拟学习方案师生共同交流完善(一)预习交流1.小组交流后集体共议以“预习单”为凭借,填写“小组汇报单”;一个小组主要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音:①容易注意到“削.弱”的“削(xuē)”和多音字“答”(dā),用多音字的另一读音组词。②可能谈到课文中易读错的字,如“上大.(dà)夫”、“侮.(wǔ)辱”等。形:可能谈到一些易错字,如:“蔺”、“御”等,“璧”和“渑”可能会有同音字、形近字的联想,相机完成练习:bì()绿躲()墙()和氏()“lián”也可以进行同音字联想,课下完成填空:lián()接()花()价春()可()门()义:估计学生会交流“瑟”、“缶”、“渑池”、“完璧归赵”等。根据文本能基本理解“和氏璧”、“抵御”、“诸位”等,容易忽略对它们的深入理解,引导关注:①“和氏璧”中“氏”与“璧”都是本课的生字,文中写道“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也说“愿意拿15座城换这块宝玉”,我们应该对“和氏璧”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汇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没有的话教师出示)②“抵御”、“诸位”,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后,追问:“御”?“诸”?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卞和曾先后把它献给楚厉王和武王,均被宫中玉工说是石头。卞和被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左、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询问并命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