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1、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2、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学习目标: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1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kuàijī)(guǐ)(xì)(tuān)(shāng)(chěng)(qǔ)(xì)(shāng)会稽癸丑修禊激湍流觞游目骋怀趣舍万殊感慨系之齐彭殇检查预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朗读第一段,思考此段叙述了哪些内容?禊:一种风俗祭祀毕:全,都咸:全,都修:高、长引以为:引(之)以为觞:酒杯次:地方虽:虽然竹管弦之盛:热闹是:这品类之盛:繁多所以:用来极:尽信:实在重点字词翻译: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全都到会,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用来纵目四望、抒发胸臆,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讨论第一段叙述了哪些内容?☆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时节难得☆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聚地清雅☆事由:修禊事欢欣之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环境优美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诗酒相聚☆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感慨: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悦目赏心☆时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时节难得☆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聚地清雅☆事由:修禊事欢欣之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环境清流激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