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襄阳二中李珊珊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2.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2.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内心情感挣扎,及心灵的成长历程。3.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越过社会学的政治功利价值的思路,从微观的文本出发,理解“爱”的真谛。2.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对“绿”的内心挣扎历程。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一组图片:1.轻轻雨水浓浓绿意2.信步满绿小路3.漫步绿野丛中4.徜徉清澈绿池5.倾听绿野清泉。绿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份生机,一份希望,一份诗意。绿给了我们无限的情怀:(引导学生回忆含“绿”的诗句并赏析)(1).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储光羲)(2).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4).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张宁)现代著名散文作家陆蠡又给了我们一份何种别样的绿意,请大家一起跟着陆蠡随绿漫步。(板书:《囚绿记》陆蠡)二.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三.感知全文(品一品、悟一悟)1.结合题目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明确:爱绿2.哪些语言直抒了他对绿的爱意呢?明确:第5-7段,分段朗读。注意以下语言的情感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把心等焦了,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3.我们不仅能从正面的抒情中看到了作者喜爱绿,还能从侧面的描写中看到他对绿的执着?——住宿条件:潮湿,简陋,暴晒时间长,炎热。选择:瞥见这绿影,毫不犹豫地决定,惊奇情境设想:如果是你,看到这枝绿,会怎样?(引导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的结论)明确:“囚”,看到喜欢的东西就要拥有它。“放”,喜欢它所以放它自由。4.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爱之深却换来一个“囚”字,你怎么认识作者的“囚”的行为?(组织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的结论)明确:A对绿的爱与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B囚绿虽是爱意,但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他的思图占有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和摧残。5.作者囚住了绿可他得到“绿”了吗?他的“囚绿”如偿所愿,换得了与“绿”的亲近吗?明确:9段的似乎“有”(“依旧”)和10段、11段的实际“无”和失去[在爱与魔念之间,作者选择了“释”]6.找出并理解作者“释绿”时的动作与心情明确: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诚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礼赞“释”仍缘于对绿的爱,并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对固执不屈精神的礼赞7.文之旨囚绿记,由爱到囚,由囚到释,作者写了一次生活中的经历,对这枝绿的爱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象征意义:①什么是象征?(如:明月—相思;青松—坚贞;落花—流逝)②联系可知,“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知时论文,知人论文。联系13段的卢沟桥事件。(1).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2).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日本人曾提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