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课时安排3课时《赤壁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下列划线字注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尊()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二、介绍作者如果说李白、杜甫是中国文学在唐代崛起的两座高峰,那么苏轼则是继二人之后又一位旷代奇才。请学生介绍苏轼投影: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二十一岁中进士。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三、作品背景“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可以概括苏州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苍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了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四、赋的文体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体物写志”。“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五、学习第一段,并思考:齐读后(一)问:第一段:分别找出本段写景、叙事、抒情的句子。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写景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月亮从东边的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与天相接。2、叙事的句子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玩。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朗诵《月出》一诗,吟诵《窈窕》一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那苇叶般的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3、抒情的句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浩然像凭空驾风遨游,却不知道它停止的地方。飘飘然像遗弃尘世超然独立,变成神仙飞升仙境。(二)请用一个字概括这段作者的感情。乐原文:于是饮酒乐甚(于是:在这时候)小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事泛舟赤壁举洒诵诗情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写作手法:写景、叙事、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为何而乐?观景而乐。学生自由背诵三、学习第二段并思考:自由读第二节后思考1、第一段写了“乐”情后,本段感情有没有发生转变?也用一个字概括。悲原文:苏子愀然2、本段可分几层?提示: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大意: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澄明的江水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