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阅读课面面观语文教师上得最多的课是阅读课,因为阅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最为基本。通过数量可观的阅读课,不仅能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且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纳、演绎等能力。阅读课尽管形式多样,方法不一,但最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实效。要使阅读训练有成效,课上得有吸引力,在以下几个方面须妥善处理。一、多而杂与少而精。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不管是讲读还是自读,教师制定课时计划时都要目的明确,授课时要紧紧扣住教学目的,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目的要求须少而精,不能多而杂。这个认识可以说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这种共识是很有距离的。课上得糊成一片,目的不明要求多,是阅读课常见的病症。究其原因,大多在忽视了驾驭教材,忽视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进行,以实现教学目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文中有什么美词佳句就教什么美词佳句,有什么修辞方法就点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写作方法就分析什么写作方法,等等。其结果多目的往往成为无日的,课前制定的教学目的或难以实现,或大大冲淡,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体。且不说思想内容,单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可教的就很多,至于佳作,更是值得探讨深究。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就阅读教学而言,内容十分丰富,知识点、训练点繁多,不能期望在一篇课文、一堂语文课中解决许多问题。教学的阶段性要清晰,不管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有“序”,每个学期、每个阶段、每个单元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成竹在胸,然后再把这些目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分别落实到一篇篇课文教学之中。教师要舍得割爱,特别是经过钻研有所发现的地方,如果与本课教学目的远离,或关系极少,也不应枝叶旁出,更不应大加发挥。教学中目的性愈强,收效愈大;随意性多,盲目性大,往往事倍而功半。至于课内不得不割爱的地方,课外与学生研究,那是另当别论。总之,课不能上成身有多处赘疣、臃肿不堪的胖子,应该是主攻目标明确,线条清楚,详略得当,学生读有所得,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二、单打一与多功能。语文课在诸多课程中课时最多(高中略次),而在语文课中读的课又最多。如何提高读的课的效益,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读得好,吸收得充分,表达就有物,就有精彩之笔。阅读课的质量效益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单打一的情况最常见。例如介绍某篇文章的作者,往往只就事论事,或详或略地介绍一番。这虽未尝不可,但如精心设计,把作者生平介绍与语文能力训练、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有机揉合起来,一箭数雕,岂不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教《事事关心》介绍作者邓拓,如果先出示(燕山夜话),让学生看书中作者照片,请学生讲述注释中对作者的简介,然后教师作一点补充,引述《燕山夜话》“自序”里的一段话要求学生听写。这样处理,突出了人物介绍的要点,使“自序”里“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得更好,做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的思想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这样处理,训练了学生听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处理,眼看,耳听,口说,手写,语文能力获得培养,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所激发。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这样的目的不能采用1+1+1的方法,而在于围绕语文能力的训练,渗透思想情操的教育,发展智力。要树立综合培养的观念,精心设计讲和练的内容,选择讲和练的方式。一个个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训练目的,紧扣语文能力的训练点辐射到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辐射到品质、情操的熏陶感染,发挥多功能作用。这当然不是说每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每个知识点和训练点都要做到一箭数雕,而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出实效。一节课选择二三个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