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农业险征收难题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者以支付小额保险费为前提,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灾害事故造成的农业财产损失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是以农作物和饲养动物为保险对象的一种保险。这项工作开展虽然已经几年了,但从XX省XX县区少数地方的实际工作来看,由于迄今宣传不到位,工作缺乏耐心细致,理赔不及时,赔付金额与受灾面积不符,保险费征收带有强制性,致使农业保险费(以下主要指水稻、小麦、玉米等种植业保险费)征收还不尽人意,仍存在一定难度,甚至还有一些农户不愿参保或拒交保险费现象,亟待解决有关具体问题。一、现存的具体问题1.统计投保面积不实。有些村在统计农户投保面积时,为了考虑到下一步的理赔工作或其他利益,不是根据农户实际种植面积进行统计上报,而是列出本村“种植大户”(包括村干部)的名单,将上级下达的任务数分摊在这些人的名下,人为地增加种植面积。2.理赔款项人为分配。在分配理赔款项时,有些地方不是依据上级下达的理赔款项总额除以受灾总面积得出每亩应理赔金额(即理赔标准),再乘以农户的应理赔面积得出的理赔款项支付给农户,而是人为地进行分配。一是由乡镇有关领导人根据各村大小、或经济状况、或工作实绩、或亲疏关系等因素进行考量分配理赔款项数额。二是各村将领取的理赔款项数字不是根据农保部门核定的农户应理赔面积与金额进行填报,而是填报到少数“种植大户”名下,由村会计组长“代”领取理赔款项,其他已交保险费应享受理赔的农户理赔款项的多少只能任由村干部“赔付”了。也有的村不论受灾与否及受灾程度,一律按参保面积平均摊。3.垫交保险费。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农户保险费征收工作相对较难。为了完成保险费的征收任务和减少工作难度及工作压力,有些村直接采取“垫交”的方式,由村干部借钱上交农户的保险费;一旦遭遇重大灾害得到理赔,再予以还款。否则,第1页共5页这笔钱要么以后“拆东墙补西墙”,要么转为新债务。4.理赔面积和理赔款项不公开。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村出于自身目的考量,在农业保险理赔工作中,存在着“暗箱操作”现象。一种是受灾面积统计不公示。在上报受灾面积时,不实事求是据实上报。另一种是理赔标准以及受灾农户经农保部门核定的理赔面积和理赔款项不公示。即使“公示”了,那也是“闪电式”操作而已,农户很难见到。5.理赔手续操作复杂。在农业保险这项工作中,理赔手续操作复杂导致理赔时间太长,也是一大问题。每当保险费征收时,上级农保部门下达征收任务数给各级乡镇政府,而且还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短的一星期,长的半个月,几乎速战速决。而在农保理赔这一环节中,就不那么简单了。农户埋怨地说:“要钱很快,赔钱太慢。”(1)报灾。每当灾害过后,各乡镇政府代受灾农户拨打95518报灾,由于上级农保部门下来查勘的工作人员较少,往往不能及时进行受灾现场查勘。对于受灾农户来说,种植业一般带有季节性,错过五、七天,也许就会影响下一季种植。如小麦在灌浆、成熟期受灾倒伏造成绝收,农户一般将其翻耕、泡田改插水稻,总不能眼睁睁地等上级派来人查勘现场而耽误十朝半月农忙。一旦麦田被翻耕或泡田或插上水稻,原来现场已被破坏,受灾面积、受灾程度等情况已无法认定,势必给下一步的理赔工作带来一定困难。(2)上报受灾面积。正因为上级农保部门人手少,不可能每次发生重大灾情后派人到受灾现场对受灾农户逐户进行丈量受灾面积。因此,只能推算受灾总面积。而后,各乡镇根据上级农保部门下达的核定的理赔总面积、理赔标准、理赔金额分配到各村;各村再将其分配到受灾农户。这样,前后又需要一周以上时间。(3)审核。上级农保部门在接到各乡镇上报的理赔清册后,还要将其与各户的承保清册逐户经行核对。这个工作量相当大,更何况人手少。因此,这个过程短则二十天,长则个把月。如果各乡镇上报时间不及时,所需时间则更长。(4)申报理赔资金。县级农保部门在审核完理赔清册后,第2页共5页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理赔资金。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十天以上,但主要视其工作繁忙与否而定。(5)兑付理赔资金。县级财政部门在核定好理赔清册及理赔金额等手续后,连同付款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