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两种相似场景下的师幼互动行为比较分析VIP免费

两种相似场景下的师幼互动行为比较分析_第1页
1/5
两种相似场景下的师幼互动行为比较分析_第2页
2/5
两种相似场景下的师幼互动行为比较分析_第3页
3/5
我不吃,怎么办?——两种相似场景下的师幼互动行为比较分析场景一:午睡后吃点心时间。今天的点心是夹心饼干和小西红柿,保育员把饼干和小西红柿分到每个孩子的小盘子里,让他们拿着自己的那份坐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去吃。豆豆很快就把小西红柿吃完了,却迟迟不肯吃饼干。他坐在小椅子上不停地东张西望着,而小手则把撕饼干成了一小份一小份的,几分钟过去了,饼干被他撕成了一堆。这时,已经有不少小朋友吃完出去玩了。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完去玩了,他也站了起来。这时带班的陈老师走了过来:“豆豆,你的饼干还没有吃完呢,吃完了才能出去玩。”豆豆看看陈老师,再看看饼干,无奈地坐到了小椅子上,但还是不想去吃那块饼干。陈老师看了看他,什么也没说,拿起豆豆已经撕碎的饼干硬塞进他的嘴里,豆豆艰难地吞咽着满嘴的饼干。场景二:午饭时间。保育员正忙着分给孩子汉堡包。这时,带班老师从外面进来了,吃惊地看到一个孩子已经“吃完了”。老师问他:“你已经吃完了?”孩子答道:“是的。我已经饱了。”这时保育员对带班老师说:“不,他没有吃,他把汉堡包扔进了垃圾桶,他需要再来一份。”带班老师走到垃圾桶旁一看,果然看到了一只完整的汉堡包。但是带班老师回过头来对保育员说:“不用,他说,他已经饱了。我想,他意思是说他不需要了。”反思和分析:对于第一个场景,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在幼儿园吃点心或吃饭时间,总是有那么几个孩子不想吃东西。这时,我们的老师就得像陈老师一样,尽心地履行教师的职责。我们的逻辑是:你不吃饭怎么行呢?怎么去满足一天活动量所需要的体能?幼儿园的点心、餐点是经过科学搭配的,所以应该吃掉。对于那些不听话、不好好吃饭的孩子,老师感觉到非常头疼。实在不听,就“霸王硬上弓”——你必须吃掉。不吃掉,就不许玩下面的游戏。不然,这问题就没法解决。第二个场景发生在美国一所大学的附属幼儿园。这是美国的一所普通的幼儿园。其中教师对待孩子吃饭问题的处理方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的行为表面看来是在撒谎,明明没有吃,却说自己已经吃饱了。然而教师却默认了孩子的这种行为,教师的话语体现了她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做出判断的逻辑依据是:孩子已经不需要了,那就随便他怎么来处置那块汉堡包吧!两个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依据的逻辑似乎都有道理,但这两种二截然不同的行为哪一种更为合理一些呢?看起来是纵容儿童的行为是否是不可取的呢?我们先来考察两个老师行为的依据。正如我们刚刚提到的,我们老师所依据的行为理由是:因为这是科学的配餐,是经过营养实验证明了确实能满足儿童一天在园活动需要能量供给的合理配餐。为了保证孩子们足够的营养供应,每个孩子都必须吃干净,而不能由着你想吃就吃,想不吃就不吃。这是从儿童的营养及能量角度出发的,是为着儿童好的。我们再来看看美国老师对待孩子的行为依据。老师认为,配给的餐点虽然是以保证儿童一日营养和能量需要为出发点的,但是孩子觉得他现在不需要。等到他觉得需要的时候,他自然会表达他的需要。既然现在的状况是他不需要,那么就不要强制孩子去吃掉它。孩子虽然是还不成熟的个体,但他们已经有了对自己需求状态的认识,有了自己的意愿,有了自己依据认识和意愿做出的选择,所以教师应当尊重孩子的这种自我选择。两种行为依据看上去都是为孩子着想的,但是却有质的差异。我们的老师眼里看到的并不是活生生、具体的、有自己的感觉和情感需求的孩子,而是那个根据普遍的发展规律得出来的“常模儿童”,这是一个极其抽象的关于儿童的概念。这种“常模儿童”套用在任何儿童身上都合适。这样的“常模儿童”需要的是整齐划一、定量配给、定时进餐,他(她)们遵循同样的发展顺序,有一样的心理需求和想法。然而,我们的孩子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时空和具体情境中的孩子。他们的行动理由与具体的、特定的、当下的状况是分不开的。一个孩子不会每天都需要一样多的事物,也不会每天都会表示不需要,更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喜欢老师为他们准备的一样的食物。是否需要是跟着孩子饥饿与否的感觉走的,而这种感觉只有自己最明白。这就是美国教师眼中的儿童。正是这种看待儿童的差异...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两种相似场景下的师幼互动行为比较分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