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病句之成分残缺或赘余班级:姓名:学号: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啰唆。(一)成分残缺。包括主、谓、宾和其他句子成分残缺。1.缺主语。主语残缺有以下几种具体情况。(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句首滥用的介词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等。在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应删去“在”,由“这里”充当句子主语)(2)暗中更换主语造成残缺。《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秀英房中(前句主语是周文宾,后句主语是王老虎,应在“把”字前加“王老虎”)(3)主语的定语较长造成残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后加上“的人(物)”]2.缺谓语。一般句子中都有主语和谓语这两部分,相比之下,谓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如果没有谓语,就弄不清主语是怎么回事了。谓语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不恰当的省略丢掉了谓语,造成残缺。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应在“人类”前加谓语“完成了”)(2)误以介词短语为谓语。介词短语只能用来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即做状语或补语,少数介词短语可以做定语,但介词短语不能做谓语。我们经过一冬的苦干,河道终于疏通了。(“经过一冬的苦干”是一个介词短语,不能做谓语,应改为“我们苦干了一冬”)3.缺宾语。宾语是动词谓语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用在动词之后,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宾语残缺,动作就没有对象了,行为就没有结果了,意思也就表达不清楚了。宾语残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把及物动词当成了不及物动词用。这一套消化系统正常进行,人的营养状况就好。(“进行”是及物动词,改为“正常进行工作”)(2)句子稍长,忽略了与前后成分的呼应,造成宾语残缺。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可译性”后应加上“的问题”,才能与“提出”搭配)4.缺其他成分。(1)中心语残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是红的,而且发着热。(定语缺少中心语,在“鼓起来”后加“的鞭痕”)(2)介词残缺。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用”字后再加一个介词“与”字)(3)关联词语残缺。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除了咿呀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成分赘余。句子结构已经完整了,句意已经明确了,如果再多一些词语,就会出现重复多余的毛病。成分赘余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语多余。一般是句子较长,前一个主语说出后,紧接着有一个较长、较复杂的状语,说话人可能忘了前面的主语,往下说时就又另外开头,再来一个主语,就造成了主语多余。主语多余的句子,前后两个主语所指的是同一事物。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我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删去后一个“我”)2.谓语多余。有些句子已有一个动词做谓语了,又加进一个动词,就造成谓语多余。因此他就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对他们说,他非常欣赏喜欢这些美丽的颜色和巧妙的花纹。(“欣赏”与“喜欢”语意重复,应去掉一个)3.宾语多余。有些句子,谓语已经带上了合适的宾语,又在后边加上一个多余的宾语。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和想法。(删去“和想法”,“灵感”与“想法”语意重复)4.虚词多余。这次科考活动获取的材料很有价值,有助于对课题的深化研究。(“于”即“对”之意删掉“对”)5.附加成分多余。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学校决定实行财政经费分解到班制度。(“不必要的”应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