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朗读切实感悟关键词:朗读体会感悟内容提要:语文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他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更关注的是体验、感悟和审美。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光是让学生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着重体现一个“读”字,在读中体会意,感悟情。一、配乐朗读,触动学生情感地带。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美丽的场景,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需要我们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文字的背后去感受。而音乐是对美景的浓缩,真情的流露,在朗读中,如能选好恰当的音乐,做好配乐朗读,就会达到入情、入境,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去感受美呢?我们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通过音乐《秋日私语》那轻柔、舒缓的旋律,同学们随着音乐仿佛置身于秋天的怀抱,那黄色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从身旁飘过,眼前是金色的田野和橘红色的果树……在音乐的引领下,同学们被美丽的秋天陶醉了。然后再指导读课文,大家情绪高涨,真情流露,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到秋天的多姿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热情。二、情境朗读,创设学习最佳心理状态。努力创设课堂朗读情境,寻找并建立情知融合点,切准可读之处,让学生能感受到文中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气氛。“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可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其思想感情,与之产生共鸣。在《掌声》一文中,残疾同学英子由于自卑总是默默的坐在教室一角,从不与人交往,(她的心情是沉重忧伤)。在故事会上,她终于走上了讲台讲故事,(表达了她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同学们给予她两次热烈的掌声,从这两次掌声中,英子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她的关心和爱,使她又有了自信(高兴、激动),由忧郁变得开朗,微笑着面对生活。通过场景设置,在对课文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在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内容的理解,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看图读文,以图为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文中,插图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可感、趣味启迪等特点,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教材,来配合朗读理解,可以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使学生在读中有画,画中有文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揭示课文中心。如在《赵州桥》一文中,通过看图,我们可以直观的去感受这座桥的雄伟、壮观,大桥洞的左右两旁,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增加了流水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再加上桥栏杆上的精美图案,体现了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的别具匠心。通过直观看图,再读课文,学生对《赵州桥》课文内容就更易学习理解,而产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敬佩之情,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四、对照朗读,有助于全面了解课文内容。在课文中选取一些相近或相异的,有一定可比性的内容进行比较朗读,在朗读中找出异同,斟酌内容,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如《科里亚的木匣》一文中从五岁时走十步埋下木匣,到四年后九岁时,只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对照朗读中,通过比较异同,查找原因,自然而然的使学生认识到“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变化吗?”这一道理,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更深更透,也掌握了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