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培训师的知识结构条条大路通罗马,培训师的成长路径虽然有很多种,但有一条成长道路培训师必须得走——知识的积累。如果把培训师需要吸收的知识比作碳元素,这些碳元素最后组合后呈现的成品有可能是木炭,也有可能是钻石。培训师台上的演绎固然重要,但台下自我修炼得来的知识结构却是培训师走得长久的根本保障。结构比知识更重要aactp(美国培训认证协会)曾经在美国的培训师当中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问培训师未来的竞争对手是谁。结果很出人意料:google(谷歌)。因为培训师知识传播的功能很大部分已可以被google取代。培训师已不能仅仅靠贩卖知识站在讲台上了。我曾经问著名咨询公司美世的招聘负责人。你们招聘看重什么。答案是知识结构。因为来应聘的往往都是名校的高材生,知识不是问题,关键是知识的结构。什么是“知识结构”。通俗地说就是能否将知识连起来。现在有很多“知道分子”,好像什么都知道,知识很丰富,但细细一品,欠缺逻辑,碰到实际问题时不能解决。这些人就是知识很多,没有结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人对于“师”的经典解读。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到“结构”的意义。传道。道就是规律,就是要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如果培训师自己的知识都不成体系,那只是单纯地贩卖前人总结的知识罢了,又如何能传道。这些不成体系的知识也许包含了前人总结的道,但培训师如自己未能悟透、理清其结构,这个道是很难传下去的。授业。业就是行动学习中的“程序性知识”,也就是知识中“how”的部分。作为培训师,仅知道“what”(是什么)是不够的,更需要知道“how”(如何做),这也是一种知识结构。解惑。何为惑,惑就是“why”(为什么)。我们从小经历第1页共3页的考试都有标准答案,于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就是去记标准答案,而现实是极其复杂的。培训师面对企业学员的大部分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培训师在学习知识时,没有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如何能举一反三,解答学员众多困惑呢。没有“为什么”,就没有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如同用“为什么”将知识串起来的珍珠项链。推荐书目:《金字塔原理》《思维导图丛书》书宜杂读,业宜精钻梁启超曾告诫他在美国留学三年的儿子梁思成。“挤出一部分时间学些常识性东西,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稍稍多用点工夫,就能有大的收获。我深怕你因所学太专一的缘故,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生活过于单调,则容易生厌倦心理,厌倦一生即成苦恼之事,这是厌学之根源所在。”这是“书宜杂读、业宜精钻”的通俗解读。培训师的知识积累和职业发展就两个方向:精和杂。“精”是每个培训师都想得到的,但有多少人真能做得到。去网上搜一搜培训师的简介,有几个培训师只讲一门课。有的培训师能讲上百门课并且引以为豪。当然,在一个领域“精”不代表只讲一门课,可以讲这个领域范围内的多门课。知识可以相通,培训师也可以多才,但跨越多个领域讲几十门课的培训师一定不专业。刚开始入行时,培训师可以多讲一些课,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慢慢了解自己;一段时间后,一定要专,最好只讲一门课,或一个领域的几门课。其实,能做到只讲一门课的培训师课酬是最高的。“精”既然这么重要,又为什么要“杂”呢。因为“杂”是“精”的肥料,没有“杂”就没有营养,很难发展到“精”。但“杂”不是成果,不能直接呈现“杂”,要消化“杂”、呈现“精”。“杂”要学什么东西呢。既然是“杂”,就没有定规,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保持学习的兴趣很重要,否则学习就是一个苦差事。学有所获很重要,多结合实际尝试解答生活工作中的诸多为什么,就会持续获得学习的内在动力。边学、边交流也第2页共3页很重要,美国成人教育之父马尔科姆说过“当讲师是最好的学习”。因为教学相长,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过程是最好的知识消化过程,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培训师杂学的背后也一定会有内在的脉络,杂而有序应是培训师追求的学习状态。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