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时代,怎样让孩子“输得起”现在的孩子有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输不起。做游戏也好、参加比赛也好,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就耍赖、哭闹、发脾气;还有,经不起别人的批评,心理承受能力都很差。孩子“输不起”又“说不得”,这是家长们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游戏中的孩子对“赢”的渴望和对“输”的排斥情景一:搭积木,如果对方搭的更高,一怒之下推倒翻斗乐里几个孩子正在比赛搭积木,一块一块越来越高,其中一个孩子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高楼大厦,高兴地跳起来。这时,另外一个孩子忽然冲上前去,把“高楼大厦”“咣当”一下全部推倒。【点评】自己没有赢的希望,就去破坏对手,阻止别人赢。情景二:画画没有画好,把自己的画撕烂幼儿园的绘画课上,小朋友们各自拿着画笔,大展宏图。有的画蝌蚪,有的画小鸡,有的画花朵,有的画妈妈……这是,忽然有一个小女孩摔下画笔,把自己的画一下子都撕烂了!老师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小女孩半天画不出一只完美的小鸭子,一着急一生气,就把自己辛苦了很久的“成果”毁于一旦!【点评】面对困难,没有耐心,无法坚持,轻言放弃。二、孩子“不服输”有哪些表现1、哭闹不高兴就哭,“酣畅淋漓”地表达着内心的失落,以期待别人“让”他赢。2、生气性格急躁,推倒积木,推翻棋盘,撕烂画纸,不能如愿就大发雷霆。3、耍赖争强好胜,不能接受既定的事实,一输就违反规则,耍赖撒泼。4、逃避胆怯退缩,面对挫折失败时逃避困难,退出游戏或比赛,不敢接受挑战。5、攻击看见对手获胜就会“醋意”大发,产生嫉妒或者仇恨心理,甚至会有破坏行为。三、接纳孩子的情绪,“想赢”是一种天性,是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并非所有的“输不起”都是源于“争强好胜”。年幼的孩子大部分都会经历这个阶段,但是长大成人之后,未必就都会处处争第一。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在别人面前,或者在集体活动中,他希望“我”受到关注、“我”获得认可。这些都是天性使然。只是因为他年龄小,真正表现出来的技能和他的内心产生偏差,他就会用“不高兴”来表达这种偏差。孩子刚刚接触“比赛”、“竞争”、“输赢”的时候,都会“想赢”——他希望自己能够做得好,渴望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这也是天性,本身没有什么错。孩子的反应很直接、单纯,实际上,对得失并没有太多考虑,只是“输了”就不开心而已。所以,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行为,不要去苛责,然后慢慢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意识观念。四、分析原因:孩子为什么“输不起”1、缺乏合理的批评惩罚教育,孩子心理很脆弱现在提倡赏识教育,“你太棒了”“你真聪明”……我们用夸奖在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生怕孩子受到一点伤害。诚然,积极的鼓励确实很重要,但是也不能盲目,使得赞扬之声泛滥,过分称赞而不受批评,孩子自然也就“说不得”了。总是被夸得太强、捧得太高,会让孩子产生错觉:大家都应该夸我,我什么都会,我什么都行,我最厉害,我最聪明……那么,一旦事情不如想象中的样子,孩子就会失去心理平衡、否定自我,而无法面对失败。2、父母包办代替,孩子没有自己经历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机会孩子想自己叠被子,他兴致勃勃、手忙脚乱,干得不亦乐乎。这时妈妈发现了:“你这么小,哪叠得了这么大的被子,妈妈来弄,你去玩吧!”话音未落,被子已经被叠得整整齐齐。由于父母总是习惯帮助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孩子生活看似无忧无虑,什么都不需要操心,实际上就没有了机会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自然也不会想办法解决困难。如此一来,孩子变得无法承受挫折,只会耍赖、逃避、退缩、放弃……别让父母自以为是的好心,剥夺了孩子勇敢尝试和付出努力的机会!当孩子遇到大大小小的“麻烦”时,父母耐心的指导是比包办更有效的方法。要让他体会到做好一件事情不容易,教会他拥有战胜困难、克服障碍的信心和动力,要允许孩子去感受失败,并能体会到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3、父母排除一切干扰,打造一帆风顺的环境,孩子缺乏适应力和抗挫力父母总是希望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尽量好的成长环境,孩子从小便是一帆风顺、养尊处优,不知道生活是有压力的。长此以往,孩子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