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中学七年级备课组学案主备人:樊翠玲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共2课时)一、定位导入:分析P19页想一想议一议可以得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导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教学难点】1、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中招地位】:中招必考内容,约占6——8分。二、自学探究第一课时自学P19-22,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1.生态系统是指:在内,与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例如一片树林,、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2.生态系统组成生产者:主要是生物部分消费者:各种分解者:、、3、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与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4、一个生态系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就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和流动的。5、细观察教材第22页中的“观察与思考”写出其中九条食物链(写食物链时,都从生产者开始;箭头指向取食者;没有分解者的参与)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些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三、精讲释疑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②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强调:(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蟑螂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顺序,叫做食物链。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一种生物往往被两种或多种生物所食所以就有多条,它们彼此连接形成网状,称为食物网。强调: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不包括分解者也不包括阳光等非生物部分。2)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绿色植物,(数量最多)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的消费者(数量最少)3)箭头指向捕食者;箭头所示方向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4)一条食物链一般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生物。5)食物链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不能随意编造。四、知识归纳:生产者——绿色植物生物部分消费者——各种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等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食物链和食物网五、反馈检测: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黄河的水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D.整条黄河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A.生产者、生产者B.消费者、生产者C.生产者、分解者D.生产者、消费者4.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和非生物部分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消费者和非生物部分5、请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蕴含的食物链:【中招链接】:1.下列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是()A.松鼠吃蘑菇B.猫头鹰捕食鼠C.鸟吃草籽D.青蛙捕食蝗虫2.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兔→草→狼B.草←兔←狼C.阳光→草→兔→狼D.草→兔→狼3.某牧草留种区,牧民为了防止鸟啄食草籽,用网将留种区罩起来。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害虫吃光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害虫适应能力增B.干旱缺水引起虫害C.网罩影响了草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