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2、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3、让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和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部分,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知识,是继学生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生活中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没有体验,当然也就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本节课我本着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理念,遵循由具体——抽象,由特殊——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教材设计的情境图是学生在军训过程中的队列练习,结合我们本校的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没有进行军训,不了解队列的一些知识,于是我本着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入手,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数学、掌握数学,从学生的教室座位入手,引出数对知识,再过渡到方格图中来确定位置,同时渗透后续坐标知识的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谈话法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板书设计:确定位置行(3,2)(3,5)列数对(4,6)(2,6)第3列第2行(3,2)(4,3)(3,4)第2列第4行(2,4)(,5)(4,)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资料准备: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并用不同的方法说出自己的位置。课后作业:发现生活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说给同学听。九、教学程序:(一)谈话激趣,认识数对。1、谈话激趣,认识用两个数表述位置的必要性。师: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我们可以有多种方法确定一个人的位置,观察你现在的位置,怎样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有的同学用东、西、南、北方位词来描述自己的位置,有的同学用前、后、左、右的方位词来描述自己的位置,还有的同学用了数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像这位同学的“我在这一排的第一个”,用到了“1”,她说明了是这一排的第一个,如果只说第一个行吗?请第一个同学站起来,站起4个同学,看来只说第一个是不行;那么如果只说第二排行吗?由此引发一个数不能确切的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说清第几排第几个,用到两个数。【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准确的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用两个数表示的必要性,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由一维的认识上升至二维空间,这是本节课导课的关键,在学生知道必须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的基础上,带着任务进行下面的学习。】2、探究新知,认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洁性。(1)认识行列的规则。师:刚才同学回答,她在第4行的第3个,这个行指什么?生:竖着看是行,第4行是从左边数第4行。生:还可以说第1行,从右边数。师:为了统一认识,所以数学上规定,一竖排为一列,以观察者的左边为第一列;请第一列的同学站起来,第三列的同学举起右手。师:第3个又是怎样数的呢?生:从前往后数,第三个同学。由此引出:数学上规定横排为行,从前往后数分别为第一行,第二行,……师:请第三列同学起立,请第二行同学起立,有一位同学站起了两次,为什么?生:我在第三列,也在第二行。师:也就是说,他的位置在第三列和第二行的交叉点上,所以说,他的位置是第3列第2行。【本环节的设计,花大量的时间,非常细致的组织学生明确行列的排列规则,为下面抽象数对的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2)用行列知识再次确定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利用行列的知识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学生说教师板书,引出,学生想说的多,说的快,老师写的慢,引发学生想找一种简洁的方法来记录。(3)小组讨论认识数对。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找到简洁表述位置的方法,并展示汇报,引发要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来记录,引出数对。【先让学生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