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复习题(1-16章)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PPT1-6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PPT2-61)经济活动的特点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社会生活的特点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一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村社。3)意识形态的特点政治——农业国家地域广大、人口分散,需要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政权形式多以君主专制为主;文化——由于自然地形的制约,农业革命时代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对封闭的鲜明地域特征。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1)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6、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PPT3-11(1)主要原因是人口相对过剩由于生产不够发展,公民权要由一种不可违反的一定数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超过这个对比关系的限度,惟一的出路就是强行殖民。为了减轻人口压力,各城邦政府都鼓励向海外移民。(2)社会矛盾(内部斗争)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还与当时城邦内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密切关联。那些失去土地、生活贫困的农民,为生计所迫,也不得不去海外寻求新的上地;还有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派别出也往往被迫定居海外。(3)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富有进取心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寻求商品市场、取得工业原料和奴隶也去海外建立新的居民点。7、罗马帝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1)农业和畜牧业并没有什么重大技术革新。(2)农业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区域分工。(3)农业从森林、沼泽和沙漠中得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