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及改进设想由于会计环境的急剧变化,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效用正受到极大的挑战,这一点已经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中取得了一致的认识。本文将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和具体改进措施进行初步探讨。一、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局限性1、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观点,“实质重于形式”的含义为“要使会计资料如实反映其意欲反映的交易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只根据其法律形式进行反映和核算”。因此,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实质发生背离时,会计核算应该根据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但长期以来,到底是“实质重于形式”还是“形式重于实质”,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会计界,而且往往是“法律形式”取代了“经济实质”,并以此指导会计处理。例如,①在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之中,由于各国税法的重大影响,会计实务依然按照稳健性而不是“持续经营”原则作为资产计价的基础;②按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的经济利益,但是会计人员并未真正按照现值而是按照历史成本属性去计量资产;③再如,有退款权的产品销售,会计人员进行处理时,往往在交易发生时就完全确认为一项收入,但是经济事实却是,与该商品相联系的风险并不完全转移。2、重成本而轻价值。由于会计主体假设的存在,采用成本或者价值进行会计核算,反映在同一时点上不同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立足点的不同:成本是会计主体对“投入”的核算,而价值是会计主体对“产出”的核算。笔者认为,以资产为例,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仅代表了资产的存量特征,而价值则代表了资产的流量特征。现行财务报告模式重成本轻价值是由于立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受托责任观”,主要考虑到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健性。以成本尤其是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主要计量属性,只能反映资产的取得或投入,并不能够反映“未来的经济利益”,这样就与资产的定义相违背,资产概念第1页共5页在质和量的规定方面就是相悖的。3、侧重于企业历史的经济活动而忽略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会计要素定义可以看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告或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但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不仅是对企业过去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而公允的描述,更希望了解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此外,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仅仅重视历史信息,也和权责发生制的确认要求相背离。因为权责发生制原则本身已包含了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和展望未来三个环节。4、侧重于利润的核算。fasb的概念框架力图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而不是以收益表为重心的收入/费用观,但是在财务报告中却并未始终贯彻这一思想。例如:①过分注意盈利的核算,强求收入、费用的配比而忽视资产的计价;②过分注意最终的利润数据,对企业的实际现金流量状况长期忽视。5、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尽管完整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固有弊病。试想,以交易为基础的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势必会拒绝确认乃至报告某些虽然与交易无联系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企业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和控制(监督)不能令人满意。例如:①企业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因为不直接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相关,因此在财务报表上得不到反映,但是这类事项或情况,对企业日后的经营业绩却有着深远的影响;②那些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软资产如知识产权、智力资产等,对企业发展意义深远的项目,更是得不到反映;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表中也长期被忽视,而由此导致的管制成本足以影响企业日后长远的经营业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④对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创造的商誉和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报酬机会以及种种不确定性很少披露;⑤财务报告的不完整性还在于它是一种“通用目的”的报表,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正在呼唤“通用目的”财务报表以外的第2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