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复习资料VIP免费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复习资料_第1页
1/14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复习资料_第2页
2/14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复习资料_第3页
3/14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考题题型及要求:1.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2.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3.案例题(1题,30分)4.拓展题(2选1,30分)复习重点:道德无为礼乐仁义兼爱名士外儒内法孝法隐琴棋书画意境茶中庸君子和恕恭敬佛禅市民文化洋务运动“五四”西学东渐《中国文化导论》资料一、单选题(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A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B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C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D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F17、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东汉末年)。1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两汉之际)。19、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严复)。20、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凤是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G21、根据著名学者苏秉琦的研究,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六大区系)。22、根据考古材料,中华大地出现活跃的先民的身影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23、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最为准确的是(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24、“观风”的意思是指(收集各地民歌,并从中找出民怨)。25、关于我国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H26、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是(龙)。27、“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于(百家争鸣)。28、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是(林逋)。J29、君王若顺天而行,修德政,则天降祥瑞以示庇佑;若君王违背上天之意,则天降灾异以示警,甚至使之败亡,授命于新王朝。这一说法即(王权天授)30、酒文化在殷代已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以制造酒器出名的氏族,如(长勺氏)。3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2、将情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从而使“情”与“欲”合而为一的是(宋儒)。K33、孔子释仁为(爱人)。34、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困而不学)。35、开禅宗作翻案文章的先例的人物是(慧能)。L36、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出现于(宋学兴起之时)。37、临终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人物是(文天祥)。38、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提出重建礼教最早始于(孔子)。39、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秦)。40、龙凤相配,最主要的就是象征着(.阴阳和合)。M41、墨家用以规范行为的是(天下公利)。42、名士文化不断演变,名士从置身山林一变而为设馆授徒、主持讲坛、批评朝政,是在(宋元)。43、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宋元话本)。Q44、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复习资料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