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工艺美术掇英学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中西传统工艺美术纹饰的学习,了解不同民族的文明传统和审美理想在工艺美术中的体现。二、教学要点:重点:认识中西传统工艺美术的不同纹饰难点:专业名词太多,学生如何理解先秦古人利用这些神秘的纹饰来装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经典探究瓷器虽由陶器发展而来,但它们之间却有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用料不同。陶器一般用易熔黏土烧制,瓷则由瓷土做原料。2、陶表面不上釉或只上低温釉,瓷器表面一般都上高温琉璃釉。3、烧制温度不同。陶器烧制通常不超过1000℃,瓷器则须经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4、质地不同。陶器胎质疏松,故有吸水性,敲击时呈“扑扑”声;瓷器胎质结实,不吸水或吸水性很小,敲击时可以发出金属般清脆的声音,所以古人形容瓷器之美,称“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富丽堂皇——唐三彩:特点:是主要以黄、绿、褐三种釉色为主的彩色陶制工艺品,以饱满的造型、浓重的色彩、热闹的格调传达出了富丽堂皇的盛唐气象。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奇葩。烧制:以白色粘土为胎,二次烧制而成。先烧胎,后再施釉,各种釉色交融低温烧制。千峰翠色——青瓷(唐、宋):展示唐宋时期青白瓷。特点:越窑青瓷:色泽具有温润清新之美。唐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羽在《茶经》中比喻越窑瓷之美“类玉”、“类冰”。白瓷(唐):刑窑白瓷: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宋-钧窑瓷:宋代有“瓷器的时代”之说。有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展示钧瓷图片。主要品种:天青、月白、海棠红、玫瑰紫。自古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无钧不可夸富”的美谈。宋徽宗将钧瓷列为御用品后,每年从民间选送36件钧瓷入宫,册封为“神钧宝瓷”,可见弥足珍贵。宋钧瓷传世一般不过百件。特点:胎重、釉厚(加有氧化铜)、色彩丰富。烧制:两次烧制,有“窑变”,宋诗人赞其美为“夕阳紫翠忽成岚”。形成有“蚯蚓走泥纹”。中国青铜器在距今4500年前,古人在烧造陶器时,发现在高温下低熔点的金属会产生变化,便把铜、锡、铅等金属和陶器一起熔烧,从而发现了青铜合金。用青铜制作各种大小器皿,虽然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明史上也出现过,但却没有一个民族如中国商周时期那样,将青铜器发展为系统的文化礼制器物。大型的青铜器成为权力、信仰和国家政体的象征,还有其他酒器、食器等,都是人类历史上辉煌的工艺成就。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被称为中国历史中的“青铜器时代”,延续越1500余年。石之美者——玉器古人把玉石之美与人的修养和社会礼制相联系,在古代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必配玉”的说法。有:①光洁温润——仁;②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③玉体密致坚刚——智;④垂之如坠、佩之有序——礼;⑤击之声音清越优美——乐;⑥不易折断、不易伤人——义。漆器中国古代有“漆国”之称。战国中后期漆器制造成为独立的新兴手工业。汉代工艺达到成熟。二、知识结构陶器工艺:万年以上,红陶、彩陶、黑陶等,造型丰富,纹饰精美瓷器工艺:在陶器基础上的创造,有青瓷、白瓷、青花及各种彩瓷等,造型多样,工艺高超,技术精湛中国青铜器工艺:代表商周文化礼制的典型器物,造型多样、纹饰繁多、工艺高超,前后延续1500多年漆器工艺:表面施绘彩漆的器物,源于战国,成熟汉代玉器工艺:用玉石雕琢成的各种器物,源于新石器时代,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陶瓶画工艺:古希腊,造型独特,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性人物为主要装饰,分“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西方玻璃工艺:源于古埃及,兴于意大利,造型精美、华丽高贵银器工艺:质软便于加工,造型多样,人物图案纹饰细腻四、自我检测改错题:仔细阅读文字,将错处用红笔划掉,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1、1986年在四川马王堆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器人像,具有一种开朗的气氛(三星)、(神秘)。2、没有一个民族如中国商周时期那样,将陶器发展为系统的文化礼制器物。大型瓷器成为权力、信仰和民族的象征(青铜)、(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