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西美术比较谈VIP免费

中西美术比较谈_第1页
1/14
中西美术比较谈_第2页
2/14
中西美术比较谈_第3页
3/14
中西美术比较谈实际上,中国画对西方画的防线,已经给冲得七零八落了,已经防不住了。现在只有冲上去,只有迎面碰撞,不是退让、不是拉开距离,而是越来越近。碰撞、交融以后,不是说就没有中国画的特点了,还是会有我们的特点,特点是消灭不了的。互相越吸收才越丰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中西必须是一种互相碰撞,互相吸收,吸收之后再保持我们的特点,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路。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到北大来谈一谈关于艺术方面的问题。这是我第二次来北大了。第一次是在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不久,到北大来谈艺术方面的问题。那时候好像人也很多,而且听说朱光潜先生(著名美学家——编者注)也要来。我心里就打鼓,有点不敢讲了。今天像朱先生这样水平的人恐怕很多,我心里还是有些打鼓。因为我实际上是个画家,对理论没有研究。当然,我可以说我是个实践者,因此我把我所实践的经验提供给理论家来批判,来作为研究资料。所以今天我讲的都没有什么理论性,可能只是一些自己的体会。今天我主要是讲中西绘画的比较。总体讲两个方面,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先讲一讲中西绘画有哪些不同。正好目前美术馆有个展览,是我们油画协会发起的,就是把西方油画中的风景画同中国的山水画这两个画种拿来同时展出、比较。我觉得这个构思很不错。因为中西绘画理论讲了很多了,实践上更应该拿出来比较。以风景画和山水画作为切口,比较合适。因为它排斥了其他诸如社会、政治的因素,在大自然面前大家一律平等。这样进行比较,容易找到问题。所以这个画展很有意义。在评选的时候,包括孙家正部长都参加了。他们觉得这样的构思不仅是学术性的,而且是挑战性的,是国际性、历史性的。因为中西绘画的碰撞是必然的。21世纪中西美术的碰撞与交融事实上已经是否定不了的,已经是客观的存在。那么今天拿出来比较呢,正好是一个好机会。所以我想先从这方面谈起——我倒不是因为说我也是油画协会的,给他们做宣传,而是因为根据我自己学画的经验,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西两方面都搞,始终是在中间来回跑,所以我特别支持(指美术馆展览)。我也给他们写了论文,题目是“邂逅江湖”,副标题是“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合映”。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有亲身的体会,因为我过去开始学画,是林风眠那个体系,那时叫绘画系,油画、国画都要学,这有很大的好处。后来再分成国画系、油画系,我觉得这样学西洋画的缺点比较大。以我的观点看还是应该合起来。如果我今天有权力改革美术学院,我就不设系,而是先设课,油画、国画、素描都有。各种课让同学自己选。这是美术自助餐。根据你的胃口,你的用量,去选教师的课。当然,这有个学分限量的问题了。你要选到多少才够你的分量。这样你自己可以挑你爱学的东西,你应该学的,必须要学的。同时,也考验那个教师的课有没有效,有没有用。没有用,这个课就停下来,这个教师就要下岗。我认为应该是这样。因为根据我们过去的学习经验,老是学生不满意教员,总觉得往往是聪明的学生遇上不太高明的教师。这样的情况很多,这对艺术教学非常不利。一个教师教了一班学生,同一个杯子,二十个人来画,虽然都看出是杯子来,但实际上还是不一样。每个人对杯子感受不一样,我感受的杯子是形、长、短,你感受的杯子是光、滑。每个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你看的是质感,我看的是体型,另外不同人看到的是节奏。把和顶,线与点,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感受不一样,他选择的角度就不同,画出来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那么西方的教学体系呢?西方是以人作为艺术表现对象的主体,主体是人物,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因此,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观点也不一样。比方从希腊、罗马时代到拉斐尔、提香、达·芬奇,这些人表现的人体是很古典的,很完整的。那么波提切利则不同了,他表现人体的韵律感、线、节奏,多方面地表现人体。到马蒂斯,人体又完全不一样了。审美感的时代变迁,都在人体里面体现出来。因为时代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我们一定要重视感受。比方画人,《蒙娜丽莎》与凡·高的《自画像》,都是肖像画,但两者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么再到莫迪里阿尼,...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西美术比较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