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以非道德主义著称,但他对道德的非议只是对传统道德(实际上主要是早期儒家道德观)的非议,而不是完全否定道德。如果说,孔子由于构筑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体系而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话,那么老子则以其对道德进行的哲学思考而对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根据老子的代表作《老子》(或《过德经》)分一书,拟从三个方面对老子的道德观做一剖析,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老子是怎样批判传统道德观念的了老子的道德理想是什么?其实质怎样?在道德修养上,老子对人提出了一些什么要求?一、老子对早期儒家道德观的批判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时期,不但产生了对传统天命观念的怀疑乃至否定,更出现了对传统道德观即早期儒家道德观的怀疑和批判。《道德经》就是反映这一时期怀疑和批判传统道德理论的主要代表作。做过“周守藏室之吏”的老子既深知历代成败、古今变化,又亲眼目睹当时社会礼坏乐崩、天下无道的现实状况,认为儒家以周代为理想的道德社会,企图用克己复礼的办法,用仁义、忠孝等道德规范来维系贵贱等级、恢复统治秩序是背“道”而弛的,因此都是错误的,实行这些道德规范必然得到相反的效果。第一,《道德经》分析了“道”与“德”、“仁’伙“义”、“礼”的关系。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郑晓江王国炎老试论子的德道观而莫之名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老子》三十八章,下只注篇数)老子认为,“道”混然一体,至善至美,而“德、仁、义、礼”等都是“道”之派生,但它们对道的体现却是不完整的、片面的、越来越贫乏的,甚至成为“道”的对立面。在老子看来,“道”是产生和规范宇宙万物的总规律,“德”是万物得之于“道”的特殊规律,“仁、义、礼”等都是“道”在社会中的表现,但这种表现已经与“上德”对“道”的体现不同,具有了入为的性质,因而逐渐背离了无为之“道”,终至成为“乱之首”、“愚之始”。道德是对人们行为提出的一种规范要求,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一种和谐,但背“道”的道德规范(即仁、义、礼等)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本文同意这样的观点:《老子》(或《道德经》)虽成书于战国初期,但基本上反映了约生活在春秋末年的老子的思想。此外,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古帛书的《老子》。本文为查阅方便,仍用现行通用的《老子》以分章节,但若有文字歧异的地方或错误,则依帛书《老子》做了一些校订。·川·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会秩序陷入混乱,道德遂成为非道德。第二,《道德经》认为,传统道德都是不道德社会的产物。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一卜夕、章)这是说,只有在“大道废”、“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的时候,才产生了仁义、孝慈、忠等道德要求。这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揭露,也是对传统道德观的批判以致否定。当老子把“仁、义、礼”与“道”对立起来时,是从哲学宇宙观的角度说明传统道德观念的错误;在此,老子则从传统道德起源的角度,证明这些道德规范与混乱的社会密不可分,它们产生于无道的社会,又导致了让会的无道。这种道德起源论比儒家或把道德规范看做“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或以人心(性)为道德产生根源的观点要深刻得多。老子特别加以批判的“仁义”、“忠”、“礼”等道德规范,就其具体的内容来说,都是为了使庶民自觉服从统治者剥削、压迫的道德准则,有样明的阶级性。因此,老子对传统道德产生根源的揭露是深刻的,在历史上也是有进步意义的。第三,《道德经》认为,道德教条愈多,社会愈陷入无道德的境地。老子清楚地看到,“太古”以后,道德规范日益具有了强制、压迫的性质,他要求取消这些道德教条:“绝圣弃知,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老子把“圣知”和“民利”、“仁义”和“孝慈”、“巧利”与有“盗贼”对举,认为前者是人为之物,是违背“民利”和发自人类天性的“孝慈”等自然情感的。所以,老子竭力主张去“圣知”,去“仁义”,去“巧利”。老子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