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自我中心与去自我中心J.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之一。皮亚杰在其早期著作中,对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进行过重要探究。5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去自我中心”这一概念,并指出:在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过程。1960年,他更进一步提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四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并相应存在着四个阶段的去自我中心化进程。从此,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验证性研究。虽然总有人试图或已得出否定的结论,但从目前总的趋势来看,这一心理发展规律的存在还是毋庸置疑的。贯穿于皮亚杰早期著作的一个关键概念是“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和成人的思维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幼儿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还存在着别人的观点;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事物,以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自我中心。皮亚杰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含义还要广些。即幼儿对自己的这种主观性是意识不到的,否则自我中心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处。自我中心是由于缺乏认识上的去中心化。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去中心化”和“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概念。自我中心的减少,就是去中心能力的增强。儿童的注意很狭窄,去中心使儿童不再只集中注意情境的一个方面,而能同时注意到几个方面,并能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外一个方面。这样,儿童就能从多方面看事物,能觉察到别人的观点。在皮亚杰的早期著作中,主要用自我中心主义的逐渐减少来说明这一转变过程。后来,他越来越重视去中心化的思想,经常使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这样的术语。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中心化的过程:(1)感觉运动阶段的发展是一种从极端的自我中心的最初状态逐渐去中心化的过程。婴儿出生时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随后,与外界产生了分化,才知道自己是置身于众多的永久性客体和人们之间的。(2)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运用语言,形成了表象,并与别人交际,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幼儿不能区别自己与别人的观点,分不清主观和客观。自我中心思想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幼儿表现出几种原始思想模式:将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外物上,认为风、河、云、太阳是有生命和意向的;看到父母制造的各种东西,就认为湖、山、树、明亮都是人造的;相信在他看来真实的东西必有客观实在性,认为梦来自屋外。(3)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去中心的能力得到发展,儿童认识到别人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调和起来,但并不是都客观化了。事实上,有些成人的思维方式仍是自我中心的。(4)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又出现了第三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儿童集中注意在自我将来的理想上,要再经过较长时间的去中心化,才能认识客观现实和集体对他的要求,变得较为符合实际。同心理发展的四大阶段相对应,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四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一去自我中心化进程。它们好像是“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一对‘坚定的伴侣',……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以明显而独特的形式出现”。、感知动作阶段(0〜2岁)婴儿刚出生时处在一种完全没有分化的混沌状态,根本不能把自己和外在环境、自己愿望和现实分开来,只是以自己为中心。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在建构的过程中,在空间领域里,以及在不同的知觉范围内,婴儿把每一件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样——但却是一个不能意识其自身的中心。换句话说,儿童最早的活动既显示出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完全没有分化,也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可是这种自身中心化又由于同缺乏分化相联系,因而基本上是无意识的。”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出第一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的特点:1、以自身为中心的无意识的感知运动活动。因为这时各项活动尚未整个地彼此协调起来,每一项活动各自组成一个把身体本身直接与客体联系起来的小小的孤立整体,它们之间唯一共同的和不变的参照就只能是身体本身,于是就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