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372058)、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200313000047)的成果。收稿日期:2005-05-26;改回日期:2005-10-18;责任编辑:章雨旭。作者简介:陆刚,男,1969生。1989年毕业于江西赣州地质学校,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至今。1994年起任广西区调院分院技术负责。通讯地址:541004,桂林市环城南二路六号;电话:0773-3615439;Email:lg020813@yahoo.com.cn。右江盆地二叠纪生物礁时空分布和沉积构造演化新知陆刚1,2),胡贵昂2),张能2),张耿2),潘艺文2),彭阳3,4)1)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3;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4)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100871内容提要:笔者等在右江盆地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研究了二叠纪海绵礁、藻礁的分布、时代、岩石类型、发育特征及发展演化,取得了新的认识,认为沿大小台地边缘断续发育的礁滩相沉积,是一套具有成因联系、密切相关的广义礁灰岩组合;礁灰岩主要形成于高水位期;成礁时代始于早二叠世紫松期晚期,并一直延续至晚二叠世末,划分为三个造礁期。完整连续、环状的礁滩相带及台缘沉积岩墙群、假不整合构造的分布、发育特征,证明右江盆地从泥盆纪至三叠纪是连续发育的沉积海盆;包含于三叠系中的晚古生代地层是孤立碳酸盐台地沉积,是原地系统,而非后期推覆构造形成的无根异地系统。关键词:生物礁;二叠纪;右江盆地;孤立碳酸盐台地二叠纪海绵礁自20世纪60年代初在黔西南发现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南方相继开展的二叠纪生物礁研究,业已成为中国各时代生物礁研究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生物礁”等重要的、基础的概念理解与定义的不同(范嘉松等,1985,1996;张维等,1992;Lavaletal.,2000;Riding,2002;钟建华等,2005),对二叠纪形成的厚层块状海绵灰岩体究竟是礁还是滩?一直存在分歧。而在右江盆地中,发育这些特殊灰岩体的晚古生代地层,大多数孤立地包含于三叠系之中,它们是盆地中发育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还是无根的外来系统?长期以来也存有不同看法。至今,在右江地区开展的众多地质工作中,它们依然是令人困扰的问题,并不断引起争论。近十余年来,笔者等在桂西的高龙、乐业、凌云、凤山、天峨、东兰、平果、上映、江州等地区进行1�5万区调�~�及矿产工作,再次对右江地区发育的二叠纪礁滩相沉积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分布、时代、岩石类型、发育特征及发展演化的认识上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二叠纪生物礁在右江盆地中的发育分布,与该区盆—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密切相关,是备受关注的油气聚集带,与微粒型金矿也存在密切的关系。研究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对澄清海绵的造礁性质及右江地区的构造格架等基础地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正确认识盆地的发展演化历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1分布与形态右江盆地中已报道的二叠纪生物礁很多,范嘉松(1990,1996)、张维(1992)、周怀玲(1995)等曾作过综述,笔者等将其分布归纳为3种(图1):(1)沿盆地内部众多大小不一的孤立碳酸盐台地边缘分布,如高龙、乐业、院子、凌云、凤山、天峨、东兰、巴马、平果、亭亮、上映等孤台周边发育的礁滩带,此为笔者等研究的主要对象。(2)零星发育于孤立碳酸盐台地内部及边缘的小型点礁、丘或生物层,如桂中来宾生物丘、乐业烟棚生物层—丘、天峨老鹏灰泥—海绵—藻礁丘。(3)从云南广南、丘北、开远、罗平经广西隆林进入贵州的册亨、紫云、望漠、罗甸一线,沿右江盆地西北边缘发育、呈几字型延伸数百千米的弧形礁滩带。它们绝大部分是台地边缘型礁,断续分布在大小台地周边部位,受基底控制。现今,原来发育的礁滩带部分地段被三叠系掩盖,部分地段则已抬升剥蚀;目前出露者呈带状、长堤状、环状、马蹄状、块状第52卷第2期2006年3月地质论评GEOLOGICALREVIEWVol.52No.2Mar.2006图1右江盆地二叠纪生物礁滩(丘)分布略图Fig.1DistributionmapofthePermianreefsintheYoujiangbasin1—生物礁滩;2—丘;3—陡崖状的假不整合构造;Ⅰ1—孤立碳酸岩台地;Ⅰ2—局限台地;Ⅰ3—开阔台地;Ⅱ—盆地;Ⅲ—古陆1—Reefbank;2—bioherm;3—pseudounconformity;Ⅰ1—isolatedcarbonate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