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犍陀罗艺术与佛教VIP免费

犍陀罗艺术与佛教_第1页
1/5
犍陀罗艺术与佛教_第2页
2/5
犍陀罗艺术与佛教_第3页
3/5
doi:10.3969/j.issn.1673-6060.2012.11.018犍陀罗艺术与佛教宋宇(广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广西桂林541001)摘要:“犍陀罗”是一个古代地名,由于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催生出了混血文明的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化的佛教艺术”,它被认为是具有世界性的艺术。这种艺术曾在亚洲大陆盛极一时,它经历了萌发、成长、鼎盛,最终在公元五至六世纪衰微,并给世界佛教艺术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与此同时,佛教在犍陀罗地区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最终在该地区消失了,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宗教和艺术上的启示。关键词:犍陀罗艺术;希腊化;佛教中图分类号:J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060(2012)11-0071-04收稿日期:2012-05-07作者简介:宋宇(1987-),男,河南新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史方面的研究。“犍陀罗”又称健驼逻、干陀卫等,意译为香行、香遍、香风,是古代地名,指印度河西岸的地方。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拥有宜人的气候、整齐的山丘、灌溉良好的谷地。由于其位于印度和中西亚的交通枢纽,犍陀罗地区在历史上曾先后被波斯人、亚历山大帝国、孔雀王朝、斯基泰人、帕提亚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朝、贵霜帝国、嚈哒人等占领。犍陀罗作为印度的边境,虽有印度本土文化的影响,却不能说根深蒂固。外族入侵带来希腊、罗马和中亚的诸多文化元素,商贸交流使得该地区经济繁荣,而处于文明交汇地区的犍陀罗则在继承中产生了突破。犍陀罗地区长期受到佛教文化、希腊文化的共同影响,于是产生了对佛的偶像及其前生菩萨偶像的崇拜。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希腊的艺术技巧和雕刻形式来展现佛本生和菩萨诸行就成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主要内容[1]。一、犍陀罗艺术的发展历程(一)犍陀罗艺术之前雕刻艺术的特点在著名的犍陀罗艺术产生之前,犍陀罗和印度已经有了雕刻艺术。阿育王石柱诏谕的柱头和巴特那附近发现的药叉即半神的雕像都证明了这一点。印度古老的雕刻艺术在佛教产生之前有以下特点:完全一样的面孔;体格强健;脸部是正面的,表情刻板呆滞;刚健有力;圆雕;石板上刻满雕像,不留空隙,画面拥挤。在这一古老的艺术中,躯体各部分的比例,遵循当地印度人的身材和印度雕塑的“纳瓦塔拉”(梵文意为“新尺寸”“新标准”)原则,脸是圆的,其长宽几乎相等;鼻子略平;脚长约为身高的十一分之一;女性的乳房和臀部沉重丰满,以表现其生育力。石板上的各种浮雕像均凸起四分之一(指相当于所用石板厚度的四分之一),衣服很少,衣服的褶纹少而浅。(二)犍陀罗雕刻艺术的特点与上述特点相反,犍陀罗的雕刻艺术汲取了希腊和罗马雕刻艺术的风格。脸的宽度为长度的三分之二,称书型或古典型脸;脚长为身高的七分之一;鼻子长而隆起;石板上各雕像之间保持适当距离,布局不再像印度雕刻那样凌乱拥挤;脸型漂亮;浮雕凸起的高度为三分之二;衣服增多,褶纹多且深,或至少与真实的衣褶一样深。最后一点是,在这一雕刻艺术中,不再采用圆雕的手法,其背部不加雕刻,即雕像只朝向前面[2]。(三)犍陀罗艺术的编年尚未确定直到现在,犍陀罗艺术的编年尚未确定,但已可以看出犍陀罗艺术史的大致框架。各个作品的确切年代很难判定,文献资料依据几乎没有,有纪年铭文的作品非常少(即使有铭文,亦不知根据哪个纪元,17第11期No.11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2年11月Nov.2012仍难以判定绝对年代),几乎没有美术史上的标准作品,再加上造型样式上,融入了希腊、罗马、印度、伊朗系中亚的因素,其变迁很难追寻。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先生经过在犍陀罗地区14年的调查研究,他把犍陀罗雕塑艺术的年代划分如下。1.呾叉始罗非佛教石雕艺术(公元前1世纪),包括塔拉基砂岩和云母片岩雕刻。2.呾叉始罗的佛教灰泥塑造艺术(公元1世纪至5世纪)。3.喀布尔河谷石雕艺术(公元1世纪至5世纪),大多采用蓝色云母片岩...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犍陀罗艺术与佛教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