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武海峰[提要]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通常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领跑者,我国当前还处于“跟随者”的地位;日本、韩国和印度三个国家在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都有过“跟随”的历史或正在“跟随”,他们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国际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3]06—0046—04武海峰,山东工商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山东烟台264005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产业结构调整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欧美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上百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市场体系发育比较成熟,其产业结构调整也有较完善的体系可循。更进一步的是,这些发达国家通常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领跑者。作为正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我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还处于“跟随者”的地位。本文选取日本、韩国和印度三个国家作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对象,是由于这三个国家都有过“跟随”的历史或正在“跟随”,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一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历程1、1945—1955:也就是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前的十年,在这一经济复兴阶段,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产业政策,总体来看是产业保护扶植政策。包括重点产业政策(即“倾斜生产方式”、企业合理化政策和综合扶植措施。这一政策的成果是显著的。有资料显示,1947年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战前(1934~1936年平均为100%的71.6%,1951年为89.6%,到1954年已超过战前18.8%。①2、1955-1973:随着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后,其产业结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方向是从产业合理化向重化学工业化的方向发展。1960年代初日本政府制定并实施了《60年代产业结构设想》,宗旨在于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内容有:①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支柱产业发展。支柱产业主要包括机械、化学、钢铁等,对原材料、动力等基础部门,要求价格低廉及充沛的供给。②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各种政策手段和方法。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眩目的高速增长。②3、1973—1985: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的稳定增长时期,产业结构政策则是以建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具体内容有:改革能源及资源结构、调整结构性萧条产业、支持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扶植高技术产业等。主要发展技术高度集中的研究开发产业和以机械工业为核心的高加工产业以及知识产业;促进出口商品的知识密集化,提高知识密集型商品在出口品总额中的比例等。考虑到能源问题以及日本的现实,在1974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产业结构长期设想》,总的要求是“充实国民福利和促进国际协调”。4、1985—1990:这一时期从经济发展速度上看是调整时期,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上看是进一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的时期,“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已经初见成效,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以软件技术为中心的“创造性的知识密集化产业结构”,实现技术密集化和智力劳动密集化,提高各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这一时期日本64│6/2003?山东社会科学把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纠正对内和对外的不平衡上;对内是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内需主导型;对外是扩大进口,缩小贸易顺差。5、1990年以后:泡沫经济在对内需的不断刺激中破碎,这一现象的表象是货币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深层次原因还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由于受到原有产业结构及制度方面的各种限制,198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停留在原有产业及制度内部谋求发展,忽视了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未能确定和建立起新的主导产业,从而导致经济增长迟滞。(二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在日本50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主要有:①产业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培育起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企业,通过对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产业给予适当的保护,传递了产业企业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完善了产业基础设施,保证了资金供应,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②产业政策的体系性。日本的产业政策基本上是一个以产业结构政策为核心的完整的政策体系。它主要包括产业民主化政策、产业保护政策、产业扶植及振兴政策、中小企业政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