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2期2006年5月人类学学报ACTAANTHROPOLOGICASINICAVol125,No12May,2006黑龙江十八站遗址的新材料与年代张晓凌1,2,于汇历3,高星1(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3.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尔滨150008)摘要:黑龙江省十八站遗址经过再次调查发掘,地层中出土石制品38件,地表采集20件。石核具有修理台面和对向剥片的技术,石片中石叶技术特征明显,石叶技术与水洞沟遗址相近,石器以轻型为主,主要类型为刮削器。采集的两面器和端刮削器则在华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的几个遗址中有相似标本发现。采用光释光的方法对遗址的绝对年代进行测定,结果为距今215)1万年。关键词:十八站;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叶;光释光测年中图法分类号:K871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193(2006)0220115214收稿日期:2006201213;定稿日期:20062022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472016);国家基础科学特殊学科点人才培养基金(J0530189)作者简介:张晓凌(1981-),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通讯作者:高星gaoxing@ivpp.ac.cn1引言十八站旧石器遗址是197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博物馆在黑龙江流域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的[1]。在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附近沿呼玛河左岸东西相距大约14km的范围内分布有4个石器地点,依发现的先后顺序,其野外地点编号分别为75074地点、75075地点、75076地点、75077地点。经过1975、1976两年工作,研究人员从地表采集、地层中发掘出许多带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石核和个别有第二步加工的石器,约1000多件,此外还有大量断块和碎屑。由于各种原因,这批材料一直未能系统报道,仅在多篇综合性研究论文及专著中有所涉及。1979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博物馆再次在遗址中找到一批石器,选择其中几件带回哈尔滨,并进行过报道[2]。2005年5月至6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在这里进行发掘和调查[3]。此次工作主要针对该遗址的地层、年代和出土遗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展开。经过对原有四个地点的复查和区域内调查,发掘队在当年出土石制品最丰富的75075地点的西侧布下一个4m@4m的探方,编为SBZ05T1。探方位于75075地点界碑西0114km、295b处,其西南角座标为N52b25c0616d,E125b24c1517d。发掘出土石制品38件,在探方附近调查采集到石制品20件。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十八站原属呼玛县,呼玛十八站由此得名。1981年塔河县政府成立,十八站划归其辖区内,有些文章中出现塔河十八站的提法。二者指代均为同一遗址,简洁起见,本文称之为十八站遗址。2地理位置、地貌与地层十八站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坡、黑龙江支流呼玛河河畔,是我国境内最北的旧石器地点之一,位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其地理座标为北纬52b23c4118d~52b25c1215d,东经125b19c5319d~125b29c2518d(图1)。图1十八站遗址地理位置图Locationofthesite呼玛河发源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东麓,向东然后向北流,有很多支流,最后在呼玛注入中俄界河黑龙江。对这一小区域内的地貌情况,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东北队的学者70年代进行过扎实的工作。根据其1975年野外调查初步资料整理[4],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附近呼玛河左岸明显发育有三级阶地和两级河漫滩。十八站的4个石器地点就位于第II级阶地上(图2)。图2十八站附近呼玛河左岸地貌综合剖面图(依文献[4])GeneralstratasectionoftheleftbankofHumaRiver#116#人类学学报25卷低河漫滩,由砂土组成,高出河床最深处约5m,地面平坦,杂草丛生。高河漫滩,由砂土组成,高出河床最深处10m左右,十八站鄂伦春族民族乡就建在它的上面,1958年曾被洪水淹没。第I级阶地,高出呼玛河一般水位8)10m。从当地居民打井情况得知,该阶地上部是土状堆积,下部由砂砾组成。据了解,这级阶地没有被水淹过。第II级阶地,高出呼玛河一般水位15)20m。属于基座阶地,基座由花岗片麻岩组成,阶地堆积物可分上下两部分,具体构成如下:上部粉砂土,黄褐色,其顶部有011)012m的土层被腐殖质化成黑色,粘土质,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