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高一1313班班作文审题指导建瓯一中陈荔香2007年5月25日高一高一1313班班是对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进行审定。审题的过程,就是确立文章体裁、题材、中心的过程。这是高考作文的第一步,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将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高考的时候,考生容易抢时间,临场心里又十分紧张,所以冷静审题显得特别重要。审题高一高一1313班班高考要求:切合(符合)题意题意,就是作文的各项显性的和隐性的意思和要求。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理解试题要求的写作角度、材料和中心等。考生应该善于从试题的关健词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确切领会它们的全部含义,确保无一遗漏。高一高一1313班班高考作文之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命意作文话题作文高一高一1313班班命题作文审题高一高一1313班班命题作文的审题(1)抓住题目的构成要素命题作文标题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不论哪一式都有它的构成要素。例:《尝试》《父辈》《习惯》(词语式)《我忧我思》《我心中的歌》(短语式)《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句子式)高一高一1313班班命题作文的审题什么是我追求的品格?“坚韧”。"我追求的"限制了写作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追求。(2)理清要素间的关系例:《我忧我思》例:《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我忧”“我思”组合成。前后暗藏一种因果逻辑。由表及里,从现象看本质,这是展开文本内容结构不可忽视的一个规则。高一高一1313班班从结构上看,三个概念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演化成公式,即是: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树木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变了,又产生了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促成了树木的成长。再由此联想(采用比喻义),联系社会实际,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如: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就是文明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既有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的权利,又必须有为社会作奉献的义务。命题作文的审题词语间逻辑关系如《树木·森林·气候》高一高一1313班班命题作文审题对立统一关系(也可叫做矛盾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就可以这样立意: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高一高一1313班班命题作文审题条件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间互为条件。《人文素养与发展》立意:只有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高一高一1313班班命题作文审题主客关系:所谓主客关系,是指话题的两个概念中有一个是主体(往往是人),一个是客体(往往是物),写作这类文章时,要学会以主体来驾驭客体,或想象自己如何驾驭客体的行为,或谈自己对客体的认识,目的是写清主体与客体的内容关系如话题《我与奥运》,就是一个主客关系的话题。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写清“我”(主体)与文章内容(客体)的关联。可以写奥运会对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及社会繁荣方面的意义,可以对奥运会的举办提出自己的建议与设想。写作时要学会从大处着笔,也可以从细微处体现主旨。高一高一1313班班命题作文的审题从标题文字上的限制这个角度入手例:1977年北京考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限制了人物,“一年”限制了时间。其实除了“在”和“的”外,这道题每个实词都有限制作用。例:1987年上海高考出了一道受人称赞的考题《有感于50年前的今天》。这道题的“50年前”是指1937年,“今天”是指“7月7日”。因为高考正是7月7日考语文,七月七日,历史上发生“七•七芦沟桥事变”,“七•七”是国耻纪念日高一高一1313班班命题作文的审题(3)弄清显性的和隐性的意思和要求例:《我忧我思》(1)“我”,文章应该有自我的影像与声音。(2)“忧”。可以是一己的悲欢,也可以是大我的忧患(3)“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