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0-07-28作者简介:黄志全,现任武警黄金第二支队总工程师。柳坝沟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黄志全,章永梅,李峰(武警黄金第二支队,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摘要:柳坝沟矿区313号脉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的特点,根据不同成矿阶段元素组合和单阶段形成原生晕的垂直分带规律及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矿体(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特点,建立了矿床的原生晕叠加晕模式,确定了盲矿体定位预测标志。关键词:柳坝沟;金矿床;原生晕中图分类号:P6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55(2010)06-0107-041、矿区地质特征1.1地层柳坝沟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北缘(Ⅰ)内蒙古台隆(Ⅱ)的乌拉山复背斜(Ⅲ)南翼,乌拉山-大青山山前大断裂及临(河)-集(宁)大断裂,为区内的主干断裂,控制着金矿床的分布。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晚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的一部分,以片麻岩为主,按岩性划分为五个岩性段,从老到新分别为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含榴石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黑云二长片麻岩,其中第二、第三、第四岩性段是金矿体的主要赋存层位,如1号、2号脉赋存于第二岩性段,101号、102号、24号脉赋存于第三岩性段,313号脉、13号脉赋存于第四岩性段。1.2构造乌拉山成矿带内构造活动强烈,褶皱及断裂构造均较发育,但以断裂构造为主,乌拉山复背斜是区内的主要褶皱构造。柳坝沟金矿赋存于复背斜北翼近核部的断裂内。本区的容矿构造主要是一组近东西向的张扭性断裂带,倾向南,呈舒缓波状,平行展布,柳坝沟金矿床的313号脉就赋存在该组构造带中,该组断裂规模长数百米至千米,宽0.50m-2.00m还有一组北西向断裂,倾向南西。成矿后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是近南北向,倾向西,倾角较大,该组断裂成群分布,矿化体受该组断裂影响,多处被错断;另一组为北东向,该组断裂为成矿前北东东向断裂继承性活动的产物,数量不多,但对矿体破坏较大,柳坝沟金矿床313号脉就被该组断裂错断;另外还发育其他方向的成矿后断裂,一般规模较小,对矿体破坏不大。1.3岩浆岩区域岩浆活动比较强烈,期次较多,大的岩体有沙德盖岩体和大桦背岩体。另外,还有花岗伟晶岩脉及辉绿玢岩脉等。其中沙德盖岩体为华力西期中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大桦背岩体为印支期的中粗它们为区内的矿产提供了热液来源。矿区内没有大的岩体,但脉岩相当发育,主要是花岗伟晶岩、辉绿玢岩、闪长岩、石英脉、石英—钾长石脉等。石英脉、石英—钾长石脉是本区的主要金矿化体。花岗伟晶岩脉(ρ):形成时间自元古代至燕山期均有,方向各异,可分四期,早期参与了本区的混合岩化作用,顺层产出的斜长花岗伟晶岩脉;第二期为横切地层的钾长花岗伟晶岩脉,有褶皱现象;第三期为含磁铁矿的钾长花岗伟晶岩脉,矿区分布较广,横切地层,无褶皱现象;第四期文象花岗伟晶岩穿插了第三期花岗伟晶岩,本区最为常见的伟晶岩脉。1.4矿体特征313号脉群有16条金矿化体,313号矿脉位于柳坝沟矿区的北部,为石英-钾长石脉型、石英脉·107·技术与经济《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年第6期型、钾硅化蚀变岩型,地表出露长度约6500m,标高在1600m-1900m之间,主要产于乌拉山群第三岩组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斜长角闪岩中,总体倾向190°左右,倾角40°-70°左右,脉体地表最大厚度为9.12m,深部矿体最大厚度为21.79m,平均水平厚度3.03m,平均品位2.48×10-6,矿体的厚度变化系数为58.2%,品位变化系数为75.2%,属稳定型。2、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2.1原始数据的分布原始元素的分布在确定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值、异常下限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对原始数据进了概率分布分析,见表1。表1柳坝沟金矿区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参数表lnAulnAglnBalnCulnZnlnHglnMolnWlnPblnAslnSblnBi样品数8059098100999517310091939597均值-1.83-1.696.783.614.313.451.141.873.550.72-0.79-2.91中值-2.03-1.696.763.664.343.441.132.203.380.65-0.87-3.03众数-2.53-1.726.302.633.862.92-1.050.152.85-0.67-2.81-4.61极小值-4.61-2.215.081.862.812.12-4.51-0.691.99-0.92-3.51-4.61极大值0.49-1.148.385.825.494.807.164.595.842.492.58-0.2625%分位数-2.56-1.876.363.194.023.15-0.330.783.05-0.17-2.11-3.7775%分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