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前言中国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人口大国,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关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而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市场化的程度低和农民生活水平低。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是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农业现代化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2010年10月18日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球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农业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与产业化,形成特色化的农业区域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可以进一步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国农业第1页共30页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XX县区的实际情况,理性认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总体要求,科学发展农业现代化,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转型模式、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及制度体系,可为相关决策部门正确认识并推动XX县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一、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和政策(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1、内涵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单纯传统的生产部门向现代多种链条相吻合的复杂产业转变的历史过程。对于现代农业,它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没有固定的标准,仅是对少数农业发展先进的国家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农业的内涵也将不断更新。归结起来,现代农业是在国民经济中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现代农业应该是发达的科学农业,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观念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化的工业提供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创造极高的综合生产力,同时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把握好资源的不断增殖和合理利用,用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能使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受益,实现共同富裕。这应当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2、特征首先,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本形式的农村经营体制,是中国特色的发展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突出特性。中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异常特殊的地位,农业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深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我国长期的发展历史当中,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社会是我国给自己的定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社会生产力要素及我国国情结合在一起,成为长期支撑中国社会长期有序发展的经济基础。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是不高。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有近2.5第2页共30页亿农户。农户规模小,数量众多且结构、行为相似,仍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