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的各项制度供应室消毒灭菌隔离制度一、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二、回收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再消毒、灭菌;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器材和物品,先消毒、再清洗、灭菌。三、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选用化学方法,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四、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五、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用清洁剂、流动水认真洗手,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六、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凉干。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三、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四、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五、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第1页共6页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半年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六、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七、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八、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九、血液净化系统必须每月对出、入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出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0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下收下送制度一、每日定时由当班护士将无菌物品按预约数量及时送至各个科室,并回收需处理的污染物品,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服务热情。二、发放与回收更换物品要做到。数目清楚,质地完好,若有数量短缺,质量有损,即当面分清责任,事后妥善处理。凡未经初步清洗处理的污物供应室有权拒收,传染病人用品应由科室先做初步消毒处理后,标明证号,再交供应室做单独处理。三、专人专车分别下送,下收。将无菌物品及污染物品按规定分别放置在下收箱下送车,不得相互混淆。四、送、收物车要有“洁”“污”标志,每次用后下送车要用含有效氯500mg/l,下收箱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使之保持清洁,污染车不得进入清洁区。五、各种器具包布不得用作其他用途。六、在收送工作中要注意文明服务,征求科室意见,并及时向护士长汇报,改进工作。第2页共6页七、工作后严格洗手,注意自身保护,每日详细收发工作量。安全防护制度一、消毒供应室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掌握防水、防爆知识、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各班下班前必须关闭水、电、气和设备等开关。二、凡解除污染的物品、尖锐的器械及刺激性的气、液体,必须做好职业防护:隔离衣、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处理破损玻璃器皿、锐利器械切忌徒手处理,以防刺伤。三、清洗机、水处理机等各型机电设备均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日常保养维护,严防事故的发生。四、压力蒸汽灭菌器必须专人负责,持证上岗,每台灭菌器应有年检合格证。五、低温灭菌器应由专人负责,灭菌前检查物品包装是否符合要求,关严柜门,防止气体泄漏。取放物品时应戴口罩和手套;满或空的气体罐均应专门放置,班班交接。六、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