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宪法精神推动教育法治建设学习贯彻宪法精神推动教育法治建设20XX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当前,深入学习宪法精神,切实加强宪法的宣传贯彻实施,深刻认识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宪法修正案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使遵守宪法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自觉行动,是江苏教育法治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充分认识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宪法,第二层次是法律,第三层次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为263部,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治理的总章程。首先,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序言)。其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序言),“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第五条)。第三,从行为规范上看,“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序言),“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宪法第五条)。最后,从修改程序上看,宪法修改程序最严格,“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其他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宪法第六十四条)。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处于最高的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这是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合宪性审查”。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家将建立相关制度、机制,对第1页共3页立法和重大政策是否符合宪法精神、原则和规定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这必将对维护宪法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起到积极作用。宪法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产物。它的作用体现在。一是保障国家权力有序运行,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宪法通过赋予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公共权力,使国家权力在宪法设定的轨道上有序进行,避免国家权力的缺位、越位和错位。二是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人民主权原则下,人民通过宪法使自己的基本权利得到最明确的确认和最有效的保障。三是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国家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由宪法来规范和调整的,如国家和公民的关系、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其他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国宪法把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转化为国家意志,由国家力量予以推行、得到实现。这是我国宪法最重要的作用。党的领导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宪法具有巨大作用的力量源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宪法保障。深刻认识宪法修改的重要意义我国现行宪法是xx82年制定的,经历了xx88年、20XX3年、20XXxx年、2004年和20XX年五次修订。此次的宪法修正案共计21条,至此,我国现行宪法共计143条。宪法修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宪法作为国家的总章程,需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频繁修改。但宪法也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宪法的每次修改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成果写入其中。自2004年第四次修改宪法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特别是党的xx以来,在习近第2页共3页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