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产业组织:企业纵向关系•第一节纵向一体化•第二节纵向约束•第三节纵向约束的福利效应和立法第六章产业组织:企业纵向关系教学要求:•了解纵向一体化和纵向约束的含义;•理解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原因•重点掌握纵向约束的形式和纵向一体化的福利效应及立法。•一、纵向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一)纵向一体化的内涵•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从事商品或服务一个以上连续生产或分销阶段的活动,自己提供生产或分校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投入品或服务。第一节纵向一体化•刘志彪:纵向一体化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即企业在产品的生产或经销各阶段上的延伸;二是指企业的资产调整行为,即企业通过纵向兼并进入投入和产出的另一阶段。•帕瑞:上游生产过程的全部产出都被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一种中间投入,它可以是下游的全部投入,也可以是部分投入;下游生产过程的某种中间投入全部来自上游生产过程,它可以是上游的全部产出,也可以使部分产出。•(二)纵向一体化的形式•前向一体化:企业进入最终产品生产和分配阶段•后向一体化:企业进入投入要素或原材料生产阶段。•实践中,纵向一体化可能表现为两种方式:以产品、信息、技术、人事、服务等内容的企业间纵向联系;以资产为纽带的纵向联系。•二、企业为什么实行纵向一体化•(一)节约交易成本•(二)保证要素供给•(三)增强市场势力•(四)增加垄断利润•(五)提高技术效率•(六)纠正市场失灵•(七)避免政府干预•厂商有时候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策略是为了避免政府的价格控制、税收和管制。•(一)节约交易成本•导致交易成本非常高的因素•1、专用性资产•案例:避免机会主义行为(通用汽车(GE)和费雪车体(Fisherbody)的一体化(Kleinetal,1978))•2、不确定性•3、涉及信息的交易•4、广泛的协调•(二)保证要素供给•(三)增强市场势力•(四)提高技术效率•(五)纠正市场失灵•(六)增加垄断利润一、企业为什么实行纵向一体化•(六)增加垄断利润的一体化我们对图中的产业假定如下:(1)规模报酬不变;(2)投入品按固定不变的边际成本生产;(3)上游垄断;(4)下游竞争。•(七)避免政府干预•厂商有时候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策略是为了避免政府的价格控制、税收和管制。•1、规避价格控制•2、享受税收优惠•3、逃避政府管制•根据上面四个假设,我们能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1)如果下游生产过程中使用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上游垄断厂商不具有纵向一体化的动机,因为它一体化与否都获得相同的利润;•(2)如果下游生产过程使用可变比例生产函数,垄断厂商具有纵向一体化的动机。若它的利润增加额大于它的一体化的成本,它将实施纵向一体化。以下依次考察在固定比例和可变比例的生产要素条件下的情况:•1、固定比例生产函数•为简单起见,假设需要1单位E和1单位L生产1单位Q,亦即生产函数形式为Q=min(E,L)。•一体化垄断厂商生产1单位Q的成本是m+w。就是说,它需要1单位的E(厂商生产它需花费m)和1单位L(成本为w).下图显示了每单位成本或边际成本MCQ=m+v。一体化垄断厂商通过生产Q*单位产出令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CQ=m+v=MRQ,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它使用E*=L*单位的投入品,它索取的价格P*并获得利润л*=[P*-(m+v)]Q*(a)一体化厂商的利润(b)向竞争性产业提供供给的垄断厂商利润•2、可变比例生产函数•如果竞争性下游产业面临一个可变比例的生产函数的话,它就可在价格上涨时替代垄断厂商生产的投入品,使得上游垄断厂商的利润下降。因此,此时只要纵向一体化的利润大于纵向一体化的成本,上游厂商就有实施一体化的动机。三、纵向一体化的反竞争效应•(一)纵向一体化企业对其他独立经营企业的“价格压榨”•通过提高中间投入品价格和低价销售最终产品的策略对其他独立经营企业进行两头挤压。•案例:1940年以前,美国铝业巨头Alcoa公司垄断着铝锭的供给。它当时采用两种办法处理铝锭,即自己将一部分铝锭加工成铝板并制成铝制品,同时将另一部分铝锭出售给独立的铝制品加工企业。这样,独立的铝制品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利润空间就依赖于他们所支付的铝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