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平角透视第一节基本概念与作图方法一、基本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用相机捕捉画面,我们很少能看到完全水平的线条和一面矩形的墙,因为视觉透视的原因,墙面的两条平行边看上去往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倾斜。这种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中怎样进行表达呢?可以运用一种透视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就是平角透视法。所谓平角透视法是介于一点透视与两点透视之间的一种透视方法,它是在一点透视的基础上,表现出具有两点透视效果的作图方法。其特点是主视面与画面形成一定的角度,并平缓地消失于画面很远的一个灭点(V.P),类似两点透视的特征;而两侧墙面的延长线则消失于画面的视中心点(C.V),类似一点透视的特征。因此,这种既是成角又近似平行的透视被称为平角透视。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一点透视过于稳重,画面相对较为呆板,两点透视难度较大,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变形。而平角透视在构图上比一点透视更为生动,画面结构上更显丰富,同时又比两点透视更易把握,因此平角透视比一点、两点透视的用途更为广泛,更为实用。二、平角透视基本作图法(一)步骤图1—4—1为一会议室平面图,以此为例画出平角透视步骤图。第一步:在平面图上根据自己的需要绘制网格,该空间为长8500mm,深7200mm,高3500mm,将长度边均分为八份,其对应点为a,b,c,d,e,f,g点,深度边也均分为八份,其对应点为1,2,3,4,5,6,7,8点,如图1—4—1所示。第二步:按比例画出会议室的主视立面,长为8500mm,高为3500mm,确定A,B,C,D点,定出H.L和C.V,并由C.V分别向A,B,C,D引透视线,然后从B点根据设计意图需要任意作一条斜线交C.V—A延长线于E点,从E点作垂线交C.V—D延长线于F点,连接F;C点即得到了平角透观图的内框透视。(图1—4—2)。第三步:在水平直线EK和BL上.按比例各自量出表示深度的1、2,3,4,5,6,7,8点,并在视平线H.L上EF线的左侧和BC线的右侧随意确定量点M1和M2(但注意M1—G的距离等于M2—H的距离)。然后从M,和M:点分别向各自一侧的1,2,3,4,5,6,7、8点引线交于C.V—E和C.V—B的透视延长线上,这样即求得了地面进深的透视等分点,如图1—4—3所示。第四步:连接左右两边地面进深的透视等分点,并从这些点上作垂线交于C.V—D和C.V—C的透视延长线上,连接各交点即作出了天、地、墙的进深透视网格,如图1—4—4所示。第五步:在AB线上按实际比例分出与平面图对应的均分点,然后从C.V引透视线连接并延伸,以同样方式画出左右墙面和天棚的透视网格,这样就完成了平角透视图的网格,如图1—4—5所示。利用透视网格,就可以作该会议室的平角透视图了。三、平角透视基本作图法(二)步骤已知房间长度为8500mm,深度7000mm、高度3500mm。作图步骤如下。第一步:按比例画出长为8500mm,高度为3500mm的矩形,确定其顶点为A,B,C,D点。在高为1600mm处确定视平线H.L和视中心点C.V,并通过C.V作一条垂线,在垂线上随意定出视点E,。从C点任意画一条斜线交C.V—D线于E点,然后从视点E上分别引线到E,C点,交C.V—A和C.V—B于G,H点,如图1—4—6所示。第二步:由E,G,H各自作垂线交各透视线于F,L,J点,连接E,F,B,C点和L,G,H,J点后就作出了平角透视的基本画框。(图1—4—7)第三步:已知深度为7000mm,高度为3500mm,从视点E1向E点的连线形成一个3500mm的进深,因此可从视点E1再向L点连线,则形成第二个3500mm的进深,也就是将深度向远处扩展了一倍,同理可求得任何的进深尺寸。同时连接视点E1与右侧J点,并将左右两侧在透视线上的交点相连接,这样就求得了内框的透视。(图1—4—8)第四步:将BC,AD线按实际比例均分为四份,从左右各四个点与心点C.V连接,这些透视连线与从视点E1引出的左右各两条斜线相交出左右各六个交点,然后从这些交点作垂线和连线,同时在AB和CD分出均分点并向C.V连透视线,即完成了天棚、地面和墙面的平角透视网格,如图1—4—9所示。第二节平角透视的运用在学习了平角透视的基本作图方法以后,这一节将对平角透视在现实设计活动中如何运用进行逐步的阐释。下面以图1—4—10会议室的平面布局图为例画出该设计的透视图。第一步:分析设计意图,确定透视图的画面重点。从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