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评价报告2目录目录1.概念2.方法3.存在的问题4.发展前景32.2资源供需平衡法王中根和夏军对西北干旱区河流进行了生态承载力评价分析和预测,构建了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从资源支持能力和环境支持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原理:他们认为,“区域生态承载力体现了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种需求(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求)在量(各种资源量)与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满足程度”。因此可以通过该地区现有的各种资源量P、与当前模式下社会经济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Qi之间的差量关系(Pi—Qi)/Qi以及该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CBQNi)与当前人们所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CBQi)之间的差量关系[(CBQNi—CBQi)/CBQi]来衡量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如果[(CBQNi—CBQi)/CBQi]值大于零,表明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处于可承载状态;如果差值小于零,则说明该区域生态承载力处于超载的状态。评价:这种分析方法简单、可行,能够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早期这种方法用的较多,在新形势下,“自然一经济一社会”这个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计算方法已经不能充分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类的生活水平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对系统全面的综合的诊释。4评价:生态足迹法拥有概念生动,易于理解、指标可比性强,以及计算简单等优点;但是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相对静态的,缺少对系统的动态性研究,不能更好的反映一段时期内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而且在模型中采用了全球平均产量,还有转化因子影响以及用地类型定义的标准化等因素都会对评价结果带来影响。案例:陕西省榆林市2006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562.4指标体系法指标体系评价法是基于指标体系,通过描述、评价性质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来反映某种事物。在承载力研究中,指标体系通过组合一系列反映承载力各个方面及相互作用的指标使其模拟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并根据指标间相互关联和重要程度,对参数的绝对值或者相对值逐层加权并求和,最终在目标层得到某一绝对或相对的综合参数来反映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指标体系的实质是在实际应用中对理论框架的信息具体化,具体而言,所有的承载力分析都必须基于一定的具体的数据结构即指标框架,因此,指标体系为承载力的计算实现奠定了基础。计算方法: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直接求和法和状态空间法。直接求和法:是某一层次指标将其下级指标的承载率相对值在引入权重进行调整之后,直接求和得到该指标的相对值,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高吉喜按照生态弹性力、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力构建的压力一支持一约束体系中即采用直接求和法,其中承载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7式中,Si为每个承载分量大小,Wi为各分量权重,压力指数采用同样方法求得。状态空间法:状态空间法是欧氏几何空间用于定量描述系统状态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系统模拟分析和设计方法,是一种时域分析方法,不仅可以描述系统的外部特征,还可以揭示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性能。通常由表示系统各要素的三维状态空间轴组成,在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中,三维空间中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了某一时刻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状况的空间组合,通过点的位置,可以判定相应条件下生态系统的承载状况。特点:较准确地判断某区域某时间段的承载力状况,但定量计算较为困难,构建承载力曲面较困难,所需资料较多。82.5系统模型法系统模型法是把区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开放系统,运用计算机动态模型将各种统计数据,参数数据、指标体系、运算法则、权重等整合,完成对区域系统的模拟和抽象,旨在实现区域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对生态承载力发展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在空间尺度上,计算模型可以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从时间尺度上来说,计算模型可以区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其基本标志在于承载力计算中是否将时间作为变量。常用的有模型有统计学动态模型、系统动力学(SD)模型和多目标规划(MOP)模型。评价:该种方法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只是目前还在起步阶段,统计学模型是以数值关系为基础进行函数关系的模拟,不能表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