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篇一:禅宗智慧感悟我的学习杂感这个学期校选课,我选择了《中国禅宗智慧》这门课程。其实说实话,当初选校选课的时候,并没有多大在意,只是随便一选,当时想学一下禅宗智慧,只是单纯的想了解一下什么是“禅”。不过,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禅”离我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的身边,它也不想人们想象的那么枯燥,相反,还很有趣。通过禅宗智慧,我对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兴趣。禅,我认为,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对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对天地万物的问与答,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在我看来,在禅宗的世界里,并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它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心。有时在常人看来很矛盾的事物,在禅宗的世界里,它很平常。这也就是我初次接触禅宗时的疑问,在禅宗看来,一切都是对的,一切又都是错的,有时甚至所答非所问。在课余时间,我也特意看了一下有关禅宗的书籍,了解一下禅宗。中国禅宗是由唐宋时期无数杰出的禅师创造的。他们生活在清风翠岩下、枯藤老树间,或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互斗机锋,或指天笑月,纵情潇洒而风流。他们的出家不是为了逃避尘世的喧嚣,而是寻求人生智慧的途径。他们强调自尊、自信、自立、敢于否定崇拜,敢于离经叛道,从而完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开创了大智大慧的中国禅宗。博大精深的禅宗,蕴涵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采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至今仍不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座独特的丰碑。一千多年以来,禅宗吸引了多少文人士大夫为之痴迷,同时成为他们精神的一部分。在我看来,禅可以使人们把握自己、肯定自己、热爱人生,使我们自由、奔放、果敢、豁达,充满自信。在不愉快的人生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把世俗的功名看得淡一些,从而生活的洒脱、自然。禅宗在这一千多年里,通过历代文人雅士的参与和弘扬,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禅宗,一千多年来的中华文化就不免有所失色。禅,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禅的宗旨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生活,而是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发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抛弃狭隘和自私,增长智慧,培养爱心。可以这么说,禅的终极意义是积极入世的,是面向社会人生的。在课程中看了几部电影,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其中在《六祖慧能》这部电影中,最被讨论的是六祖慧能所作的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五祖弘忍最终将衣钵传给他,而没有传给神秀,我认为也是从这首偈中慧能证得空性。而神秀所作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被认为仍未悟道。我认为神秀的偈问题出在,它仍然停留在“有”的范围,他认为身是有的,心是有的,尘埃是有的,而未能触及“空”性。其次,他认为禅有目标可达,其实我认为擦拭心灵的尘埃只是过程,不是禅的目标。因为一个人进入心念的安静虽要经过时时拂拭,但是要得到般若,则不是光靠拂拭就能得到的。慧能的偈之所以比神秀的优秀,我认为它讲出了般若的实相,告诉我们般若不可以被说成一个名相,不能说是“菩提树”或“明镜台”,同样也不能说成“这个”或是“那个”,或什么东西。般若是绝对的空性,般若本来就不在那里了。因为清净的自性根本使尘埃没有附着之处,又何必去擦拭呢?慧能因为看到了般若的空性而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神秀则仍未得道。我在课下曾很有兴趣的去查了神秀的历程。我发现在提到他时,往往是六祖慧能的反面教材,因为慧能太杰出了,使得当时的禅门俊秀神秀被比的黯淡无光。神秀不如慧能,这是事实,他也因此未能得到五祖的衣钵,这也是事实。但如果把神秀看得一无是处,则未免有失偏颇。有这样几个列子可以看出神秀人格的伟大,在公元705年,武则天与中宗曾派使者带诏书请神秀到京城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