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保险问题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保险不仅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而且还有重要的助推作用。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保险业务于1982年正式恢复,由于缺乏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主要走商业化的道路,在经历了几年运行之后,不断萎缩。2004年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全面铺开,上海安信、吉林安华和黑龙江阳光等农业保险公司相继获批成立,江苏、浙江、四川、XX省等省份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2006年,全国多数省市区采取多种模式和渠道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2007年,中央财政注入10亿元资金于首批被列为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的XX省、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六个省区。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60.5亿元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这一数字比2007年增加近两倍。尽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是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险种不足、覆盖面不广的问题突出,正式制度的创建问题并没有解决。(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1、自然灾害频发,分散风险能力差。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每年的洪涝、台风、旱灾、风雹、雪灾、虫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截至8月15日的统计表明,今年我国正在遭受自2001年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目前已有“3.16亿多人受灾,死亡200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4亿亩,绝收面积6600万亩;倒塌房屋近153万间,损坏房屋41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近1600亿元人民币。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我国耕地面积18.31亿亩,不到世界耕地的9%,需要养活的人口是世界人口的21%的。第1页共10页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看农业基础仍然很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人均占有的粮食、肉类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拉大,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2005年为3.22:1;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滞后,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还不普遍。从以上两个方面看,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农业风险集中、农业损失严重、分散风险能力低、社会保障能力弱的困难。所以说,新农村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农业保险来化解,新农村建设中的许多工作需要农业保险来助推。(二)我国农业保险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农业保险已有70多的历史,历经建国前20年的小范围试办、50年代农业保险的兴起和停办、80年代前期的恢复和试办。从1982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82——1992年呈上升趋势,1992年农业保费收入8.17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2.16%。保险深度为0.14%,密度为0.96%。1992——2004年呈下降趋势,2002年农业保费收入5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0.16%,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降至0.03%、0.64%;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96亿元,全国2.3亿农户,户均保费不足2元。从2004年开始,保监会遵循“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阶段部署、抓好试点、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在黑龙江、吉林、上海、新疆、XX省、湖南、四川、江苏、辽宁等地进行农业保险试点,组织筹建了多种农业保险组织,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其中阳光、安华、安信等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和成功的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7.5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种植业保险保费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92%;养殖业保险保费收入0.8亿元,同比增长80.2%。1农业保险覆盖了超过4000万亩粮食作物,超过1.1亿头第2页共10页家禽和牲畜。2006年第一季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84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