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2010年5月第5期HIGHWAYMay12010No15文章编号:0451-0712(2010)05-0157-04中图分类号:U41816文献标识码:B公路路面养护新思路———标线摆移法王志1,周伟2(11长安大学西安市710064;21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市100088)摘要:如何延缓路面病害的发生发展,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一直是路面工程专家研究的热点。从分析高速公路路面病害规律和车辆轮迹分布规律入手,从交通工程学者的角度,创新性地提出了“标线摆移路面养护法”,并简要分析了该养护方法的可行性。关键词:路面病害;轮迹分布;路面养护;标线摆移公路建成通车运营一段时间后,路面常会出现一些病害。这些病害的出现不但降低了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而且会缩短路面使用寿命。如何延缓路面病害的发生发展,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一直是路面工程专家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道路路面本身,从改良沥青混凝土路面材料和路面结构设计两个方面着手。众所周知,车轮对路面的重复碾压作用所导致的疲劳破坏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通常在路面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都把路面在使用年限内所经受的各种车辆轴载作用次数作为主要的设计参数。但是,车辆在路面上行驶时,轮迹的横向分布是不均匀的。实际上车辆轮迹仅具有一定宽度,车辆通过时只能覆盖一小部分。以高速公路为例:高速公路路面通常用标线来分隔车道,使不同车型或速度的车辆各行其道,以实现渠化交通。而车道分界标线对车辆行驶轮迹具有很大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导致车辆轮辙线高度趋同,出现轮迹高度集中的轮迹带。调查发现,在高速公路路面轮迹带处病害最严重。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路面养护的另一途径就是,通过调整交通流的运行,使之比较均匀地作用于路面,从而延缓路面病害的发生发展。在本文中,笔者从交通荷载对路面的作用规律出发,以交通工程学者的观点,提出了通过改变行车道标线涂划位置来引导车辆轮迹分布,以期延长路面寿命的新方法。1路面病害出现的一般规律近年来,笔者在对陕西省境内几条运营期高速公路路面病害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整个路面范围内,路面的破坏并不是均匀的。在同一地区的同一段高速公路上,在路面结构、路面材料和施工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从横断面上看,路面的破坏有这样的规律:紧急停车带和内侧超车道病害发展最慢,外侧重车道车辙发展最快(轮辙线高度趋同),中间行车道病害发展速度居中;行车道的破坏比超车道严重,硬路肩破坏最轻微;在同一车道内,轮迹带的破坏比非轮迹带严重,车道线位置破坏最轻微,如图1所示。图1高速公路柔性路面病害程度及轮迹横向分布实景几年前,魏建国、秦志斌、查旭东、张起森、王秉纲等人,在完成河南省交通厅科技攻关项目2004P216中,通过对京珠高速公路具有代表性的6个路段的渠化交通状况及对应的路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代表性路段路面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等级结果表明行车道路面基本上比超车道路面差一个等级,高速公路渠化交通明显,而渠化交通荷载作用下的结果是行车道路面比超车道路面损坏严重[1]。2007年,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申俊敏等人在收稿日期:2009-12-24对汾阳至离石段高速公路的调查发现,超车道和硬路肩车辙深度均<5mm,基本没有病害出现,而行车道出现了较大的车辙,有个别路段的车辙深度已超过50mm[2]。2005年,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钱霞、张久鹏、黄晓明、闫其来等人在江苏省连云港至徐州高速公路上调查发现,超车道和紧急停车道上基本没有车辙出现,而行车道上出现了较大的车辙。车辙分布基本上以行车道中轴线为中线左右对称,且车辙深度以行车道中轴线两侧1m处为最深[3]。以上路面病害发生规律表明:路面损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交通荷载经年累月碾压同一轮迹带是个主要诱因。高速公路单向行驶车道划分一般是:左边为超车道,中间为行车道,最右边为临时停车带。超车道为超车时用,临时停车带为临时停车使用,这就必然造成行车道负担了交通量的大部分,即承担了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的绝大部分。2车辆轴载和路面轮迹分布规律路面损坏最重要的外部原因是轮胎对路面的作用,而直接影响作用次数的因素是轮迹集中程度。而从轮迹集中程度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路面真正承担轮胎反复作用的面积只占全...